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指导下,和一批上海企业家一起,走进喀什实地考察和调研。其中,绿色技术银行的荒漠农业项目让调研团大为震撼,“这样的沙漠风光,和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在第十一批上海援疆干部在莎车县引进的项目——绿色技术银行荒漠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一排绿色的大字竖立在田野边缘,“把每一寸荒漠都变得生生不息”。这里看不到戈壁滩的尽头,但是能看到一片人工创造的绿色生机。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除了已经收割的玉米,这里还种植了苜蓿、高粱、西瓜、甜瓜、节水抗旱稻等作物。一个个人工开拓的“同心圆”种植区,在沙漠边缘“排兵列阵”,圈住风沙,培育生命。
企业家们对这项技术感到好奇。“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项目”“究竟是什么技术能让沙漠变成耕地”“沙土变耕地的成本投入和收益相比怎么样”........
绿色技术银行农业科技莎车县负责人刘莎介绍称,面对荒漠地区的种植难题,绿色技术银行采用创新方案,把绿色生物基材料混合在沙粒和石头里,改善沙砾之间的团粒结构,既保水保肥,又缓释透气的创新解决方案。
这种材料主要由纤维素、木质素、甲壳素、藻类、放线菌等天然有机物质组成。其中,纤维素作为结构支撑,可以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藻类光合作用强,能够高效固碳、吸收氮磷等污染物;放线菌能释放抗生素物质,对干旱的抵抗力强,具有生物固氮、降解农残、抑制线虫等作用,有利于土壤环境。
今年2月起,绿色技术银行在亚喀艾日克乡开启戈壁改造。项目团队刚驻扎时,这里的沙土有机质含量基本为0,捧起的细沙在指缝中就会滑走,无法生长任何农作物。改造后的沙子可以锁住水分,进一步,荒漠将逐渐具备满足植物生长六要素的完整生态系统,让作物种子在发芽期茁壮成长。
刘莎介绍称,示范基地种植的作物根系旺盛,能够较好吸收营养,同时还能够进一步巩固治沙效果。相比传统荒漠化治理技术普遍周期长、成本高、重复投入、经济效益低的缺陷,该技术具有安全环保、节水保水、建设周期短、经济与环境效益并重等特点。从荒漠开发到实现地表覆绿,新增耕地建设周期为2周-3个月,当年治理完成即可进行农业种植,无需重复投入,可快速改善当地自然环境,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记者注意到,该项目基地展示区有块总控显示屏,屏幕上能够看到种植区的具体情况,比如基地已开发面积、植物的生长状态、土壤湿度、温度等信息。今年4月份,这里陆续种植了苜蓿1200亩、油菜1200亩、食葵80亩,辣椒1.5亩、西瓜2亩。
跨越4000公里,从上海带来的智慧和力量,让重组荒漠基因、治疗荒漠化成为现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