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落实慈善事业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今年以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长宁区代表处积极探索开展“孝亲敬老”街道(镇)慈善合作项目。在日前召开的2024年长宁区“孝亲敬老”街道(镇)慈善合作项目工作推进会上,长宁区代表处通报了“孝亲敬老”街道(镇)慈善合作项目开展情况。
记者在会上获悉,通过数月的走访调研和摸排,在全区目前“不符合救助条件但生活仍存在困难及享受救助政策待遇但因疾病、受灾等突发事件生活仍困难”的人群还有近千名。为了将帮扶政策精准地落实到人,长宁代表处和各街道(镇)在推进过程中,严格贯彻“二不”原则,即“人员不重复、项目不叠加”。
据悉,街道(镇)与区代表处开展的项目有助医(陪护)、助困、助洁、助学、助行、微改造、心理疏导、爬楼机服务、安装燃气报警器、饮水机、节假日慰问和资金资助等13大类,涉及资金100多万元,本着“资金共担”原则,其中街道(镇)出资三分之一左右,长宁区代表处匹配三分之二资金。
在各方通力合作下,全区十个街道(镇)因地制宜,因需施策,分门别类地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慈善合作项目”。在当天的推进会上,华阳路街道、江苏路街道、北新泾街道分别就项目开展情况作了分享交流。
“扶贫”“扶健”“扶业”“扶智”“扶志”,作为长宁区“孝亲敬老”慈善试点项目,华阳路街道自今年四月起积极开展的“五‘扶’临门,春满华阳”项目受到广泛认可。据介绍,街道通过“线下开展入户困境评估”+“线上综合评估系统挖掘”的方式,精准筛选出46户困难家庭并完成“五扶类”需求269人次,让公益慈善力量切实成为织密“兜住兜准兜好”民生保障网的重要闭环力量。
江苏路街道“益心同行,爱在和美”项目充分发挥社区救助顾问实体服务站与“筑梦”工作室优势,创新“9+1”社会救助评估平台,选取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健康状况、就业情况等9大指标进行系统评估,精准识别辖区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并根据困难群众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完善建立“分层分类救助评估平台”,提升救助帮扶服务效能。
在探索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北新泾街道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信息化技术与慈善事业相融合,进一步提高了慈善资源运用的效率和配置的精准性。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会上,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长宁区代表处对“孝亲敬老”慈善合作项目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将进一步规范项目操作,把“好事办好”,体现社会效益,倡导“孝亲敬老”社会风气,让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项目。
撰稿/摄影:孔建宏
原标题:《精准救助落实到人,长宁这个慈善项目好暖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