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已持续一段时日,当孩子进了校园,家长被拉进了家长群。有网友调侃道,这届家长是最辛苦的,小时候没有家长群,自己承担了一切;现在有了家长群,还是要自己承担一切。
有的家长反映,自从加入家长群后,整天提心吊胆,生怕错过任何一条消息,仿佛有根链子穿过屏幕紧紧捆住自己,而链子的任何波动都与孩子相关。
不禁要问,家长群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我们应当如何用好家长群?
图源:视觉中国
一
建立家长群的初衷,是在家校之间搭建一座信息互通有无的桥梁。特别是针对幼儿园、小学低年级等阶段的孩子,他们缺乏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群能够帮助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在校动态,也有助于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活动。
然而,在实际运作中,部分家长群却发生了 " 异化 "。就像电视剧《欢乐家长群》中刻画的那样,家长从学校教育的 " 配合者 " 变成 " 被教育对象 ",任务一个接一个来,导致一些家长听到消息提示就犯怵,不少人直呼家长群 " 变了味 "," 压垮一个成年人只需要一个家长群 " 的话题也引发网友热议。
变成了学校摊派任务的平台。少数学校把家长当成现成的劳动力,通过家长群将一些本该由学校管理、负责的工作 " 外包 " 给家长。比如,开学初在群里招募志愿者,给班级开展大扫除;在群里发起接龙,安排家长在学校门口维持秩序;少数班级为了评优争先,还给个别家长布置材料撰写的任务,或者让家长代表班级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
变成了家长领取作业的窗口。有的家长表示,一些作业布置下来,都分不清是给孩子的还是给家长的。本届家长的 " 基本操作 " 是白天上班忙忙碌碌,晚上回家反复 " 刷楼 " 确认孩子的作业清单、盯着孩子把作业做完,即便辛苦,但这些尚且是家长的 " 分内之事 "。
还有些作业,则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有家长遍寻小区捡树叶、拾纸板,只为给孩子准备一份能收获 " 别的小朋友 " 羡慕眼光的手工作业;还有些家长既要辅导各种看不懂、不会做的超纲题,又要拉着孩子录制短视频、写调研报告。
变成了孩子互相比赛的擂台。家长群里没有孩子,但又处处是孩子的身影,一方小小的屏幕,激起晒娃、拼娃、" 鸡娃 " 的 " 胜负欲 "。比如,语文课布置了古诗词背诵任务,就可能有家长拉着孩子 " 加练 ",交到群里的 " 视频作业 " 得到老师点赞后,其他家长也不甘落后,纷纷督促孩子比拼谁背得多、背得快,最后可能导致 " 竞赛 " 无处不在,家长疲于 " 互卷 ",孩子 " 累觉不爱 "。
漫画 图源:" 人民政协报 " 微信公众号
二
少数家长不堪烦扰,一气之下 " 退了群 "。许多人开始反思,家长群诸多问题的根源出在哪?
可以说,老师、家长、孩子,每一方都有难处。面对一些家长的指责和偏颇的舆论,不少老师深感委屈。一个班里几十个孩子,情况水平各有不同;每个孩子的教育大事背后有一大家子在关注,他们都有各自期待。教育理应因材施教,但老师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总是 " 一对一 ",从而希望借助家长群的便捷、联动家长的力量,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同时,除备课教学外,一些老师还承担着教学培训、组织课外活动等任务,有时还需完成其他行政或非学业任务。如果家长能配合完成任务,教师可以把更多时间精力花在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水平上。请家长帮忙分担一些,也是分身乏术下的无奈之举。
老师的背后有汹涌的教学压力,家长的四周则是逃不开的竞争压力。没有一个家长愿意自家孩子比别人的孩子跑得慢。以前家长盯着成绩单来对比 " 自己家的孩子 " 和 " 别人家的孩子 ",如今 " 别人家的孩子 " 就在眼前,随时都能看见。一些家长难免把这个群当成 " 鸡娃 " 的信息渠道和 " 助娃 " 的有效抓手。比如,休息间隙进群看看其他同学的进度,来评估自家孩子的水平;在群里给老师点赞、与老师互动,踊跃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盼着获取更多的关注和竞争优势。
孩子的教育并非家长或学校单方的事情,必然需要双方联动,合作共赢。但在双方所处环境存在差异和受到压力冲击的情况下,一些老师和家长对家长群的功能认知出现偏差,部分家长群变为 " 任务群 "" 夸夸群 "" 比赛群 "。
图源:视觉中国
三
如何让家长群回归应有的定位,发挥该有的作用?笔者有几点想法。
让群聊的边界更清晰一些。老师和家长之间并非上下级关系,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是实现家校良好交流的前提。家长群建立的初衷是为了一起更好地培养孩子,而不是 " 教育 " 家长;" 群聊 " 不是 " 私聊 ",更不是 " 秀场 "。尽可能不给对方添乱、添堵,这应当成为老师和家长的共识。
家长群的功能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重要的是,要明确家庭和学校各自应当承担的教育责任。比如,针对家长群中可能出现的一些 " 乱象 ",家校可以共同制定一个 " 群公约 "。为家长群设置清晰的边界、达成有效的共识,让它在正确的轨道上发挥作用。
让家校的协同更高效一些。教育是协同作战,不是在家校之间来回传接的接力棒。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只有学校和家庭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一致的行动,儿童才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志同 " 便是在教育目标上达成一致," 道合 " 便是在教育行动上相互配合,家庭和学校基于 " 培养孩子 " 的共同目标形成社会关系,构成家校教育共同体。
家长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向学校一推了之,认为学校应该包办孩子的一切。学校也应正视家长在时间精力、专业能力等方面的欠缺,不能把批改作业等教学任务简单粗暴地摊派给家长,更不应因为家长表现差异对孩子施行区别对待。只有家校之间双向奔赴,才能 " 养成 " 更好的孩子。
让彼此的压力都更少一些。学习最终是为孩子自己而学的,也要靠孩子自己来完成。不可否认,当今社会节奏快、竞争压力大。面对教育这件 " 大事 ",来自各方的压力让家长和老师都很难掉以轻心。孩子需要减压,教师和家长同样需要减压。
然而,过度的压力传导反而可能过犹不及、适得其反。如何给彼此之间多一些留白,给老师多一些思考教学的时间,给家长多一些陪伴孩子的时光,给孩子多一些天马行空、自主成长的可能,这些恰恰是当下教育最需要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