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市绿化市容局获悉,上海市第一个貉社区科普馆已于8月中旬建成,坐落于松江御上海小区。
2020年前后,一种戴着黑色“眼罩”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貉,出现在上海的小区里。长相奇怪、夜间出没、翻找垃圾、吓到宠物……这些陌生邻居的出现引起了居民们的恐慌。
小区假山边的貉。 张慧 摄
经过大量科普宣传、社区治理,貉一度成为上海野生动物界的“顶流”,社区居民逐渐改变了与其相处模式,不再谈“貉”色变。上海首个貉社区科普馆的落地,也旨在带动更多社区居民科学认识野生动物,强化基层社会治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意义。
如今,随着城市生态环境不断向好,野生貉已经在上海超过300个居民社区及城市绿地中被发现。
“貉谐社区”科普馆位于松江御上海小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 图
上海首个貉社区科普馆建成
小桥假山、景观河道、大面积绿化……松江御上海小区犹如一座公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貉就生活在这里。前几年,该小区的貉数量和密度曾一度激增,大量的貉引发了小区居民的忧虑和恐慌。
为了化解居民的担忧,2022年起,上海市林业总站会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复旦大学,在该小区放置红外相机,对貉种群进行长期监测,及时掌握小区内貉种群数量,并结合“貉口普查”工作,与小区居委会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活动。比如,设置“貉谐相处”科普宣传牌,结合小区实际情况提出修补沉降缝及严格管理湿垃圾等建议;邀请专家进小区授课,带着居民在小区里找貉聊貉,教导居民科学对待野生动物的“四不”方式:不害怕、不投喂、不接触、不伤害。如今,御上海小区的貉密度和遇见率逐步下降到正常水平,关于貉的投诉也变少了。
貉社区科普馆内部。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 图
为了带动更多社区居民科学认识野生动物,进一步强化基层社会治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意义,2023年底,上述部门及当地街道、居委会首创性地在御上海小区推动开展“貉谐社区”科普馆的建设,经过半年多的打磨,上海的第一个貉社区科普馆于8月中旬建成。
“貉谐社区”科普馆位于松江御上海小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馆面积约50平方米,科普馆采取场景复原、互动体验、多媒体展示、立体浮雕的手法,模拟貉在社区的生活栖息地,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貉谐社区”;通过触摸式听音物种小像、旧物改造、翻翻墙、绘本、创意展板等互动设施,让参观者能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来,加深对貉的科学理解。
貉社区科普馆内景。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 图
公众参与,共同探寻人与貉的相处之道
不仅在上述小区,野生貉已经在上海超过300个居民社区及城市绿地中被发现。
上海林业部门介绍,作为本土野生动物,貉生性胆小,不会主动伤害人类,但它的分布区域与人居环境重合度较高,这就增加了与市民“相遇”的概率。早期,很多市民对貉缺乏科学认识,容易产生害怕的情绪,引发了不必要的冲突。
为准确调查野生貉在上海的分布范围、种群数量,掌握貉数量变化的原因,并深入了解社区居民对于貉的态度,2022年开始,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联合组织招募市民志愿者,参与开展“貉口普查”。
断了一只耳朵的貉。 武亦乾 摄
“貉口普查”是第一次在中国超大型城市通过公众参与科学保护的组织方式进行的城市野生哺乳动物同步样线调查。在近三年的活动开展过程中,“貉口普查”吸引了900余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公民科学家,其中既有教师、学生、野生动物保护行业从业者,也有设计师、人力资源师、插画师和软件工程师等,其中不乏亲子家庭。
34岁的图书编辑三三在“貉口普查”活动结束后的反馈中写道:“第一次貉口普查带了女儿一起,虽然没看着貉,但在跟叔叔阿姨们的聊天中,她知道了貉是什么样子、吃什么(小朋友非常担心它吃人),人与野生动物应该如何和谐相处,算是在小朋友心里种下一颗好奇的、自然友好的种子。此外,两次调查结果为0,从某种角度看,也刚好让孩子看到了科学调研真实的样子——并非一蹴而就,包含无数次失败、坚持和探索。”
根据“貉口普查”得到的关于貉种群数量与密度结果,一方面,城市野生动物和城市居民存在长期共存的可能,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美好组成;另一方面,貉在上海的数量处于持续的快速增加中,局部区域出现的种群爆发曾引发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案例,需要同步推动保护和管理探索。
“貉口普查”的部分核心结论,如“禁止投喂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野生动物”等,被纳入到2023年10月1日正式生效的《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此外,相关部门也通过社区走访、科普讲座、设置科普宣传牌、发放科普海报及《上海城市野生动物“怎么办”社区管理手册》等方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提高广大市民对城市野生动物的认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