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超爱吃冰的 四象工作室
今夏冰杯爆火出圈,“塑料杯里装冰块”看似没有技术含量,大部分售价却已超过瓶装饮料,但也没能妨碍冰杯热销。
有人不禁发出疑问,“花4、5块钱买冰?为什么不自己冻呢?”四象尝试用几张图来解读冰块背后的秘密。
文 | Roxie 图 | 四象设计部
01
冰杯爆红只是时间问题?
冰杯在中国的热度并不悠久,知名品牌冰力达2022年之前的年销量仅100万杯,但去年蹿升至5000万杯,主要的售卖渠道是便利店和商超。
2023年开始,农夫山泉、奥雪等其他领域的品牌纷纷推出冰杯产品,配合社交平台上的配方分享,引发了一波DIY冰饮的潮流。咖啡、无糖茶、牛奶、果汁都在和冰杯碰撞,随手一搭便是年轻人的夏日特饮。
从此夏天的打开方式除了空调、西瓜和WiFi,还有了“冰杯”的一席之地。而这波潮流对我们的邻居来说已不算新奇,日韩便利店里的冰杯光在7~8月就能卖过亿,韩国人更是全年嗜冰,冰杯常年霸榜便利店畅销品的前两位。
巨大销量推动产品升级,日韩便利店里冰杯的形态还在不断进化,已不仅限于“杯”的概念:冰盒、冰桶、带盖/不带盖、双吸管……而在常年喝热水的中国,大家的消费习惯也正逐渐改变,越来越多人渴望随时随地享用冰块。
这是冰杯受到欢迎的一个原因,但店里售卖的冰块,和自家冰箱冻出来的究竟有何区别?什么样的冰称得上一声“好冰”?
02
什么样的冰化得慢点?
涉及到为冰买单的时候,“化得慢”显然是最受重视的核心价值点。
瑞幸等茶咖品牌被消费者吐槽“半杯都是冰”的同时,也获得了部分人的青睐:喝完还能对杯子里剩下的冰做再利用,倒进别的饮品,又成了一杯崭新的冰饮。
那么,怎样的冰化得更慢,我们该如何判断?最直观的便是用肉眼去看,冰块呈白色还是透明状。
大部分情况下,用来冻冰的水都不够纯净,最常见的“杂质”就是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在自己用冰箱制冰时,由于冰格里的水从外往内降温冷凝,水中的小气泡会被“逼”到冰块中间,最终无路可逃。
这些气泡以及其他杂质颗粒被困在冰块中,形成很多微小的空隙,以各种角度散射光线,冰块看上去就是白花花的。这些空隙不只是影响颜值,更会让冰块加速融化:结冰和冰块融化其实是热传导的过程,冰块的空隙越多,与外界的接触面积就越大,有助于热传导。
纯度越高的水,冻出来的冰里空隙越少,视觉效果也就越透明。自制冰块时,选用烧开过的水效果更好,因为煮沸的过程能减少水中的空气含量。商业制冰则会使用过滤杂质后的水,并在加工过程中尽量去除空气,最终形成高纯度的“特种冰”。
物理常识告诉我们,通常情况下混合物的熔点低于纯净物的熔点。生活中也能见到,冬天往结冰道路上撒盐可以加速融冰,也就是说,冰中含有的杂质越多越容易融化,想要长久享受冰爽口感,就要尽量减少冰块中的杂质。
专业食用冰在制备过程中,往往会对自来水做各种过滤,包括RO(反渗透)膜过滤,基本能去除任何杂质,再采用“流水缓冻”的方法,将纯净水层层挤压、逐层冷冻,造出纯度和密度都碾压自家制作的冰块。
此外,专业生产线制冰的成品温度也相对更低。比如制冰机常用的制冷剂R404A,标准蒸发温度低至-46.5℃,而家用冰箱冷冻室的温度通常设置在-18℃,制作出的冰块温度显然更高。
除非你的耐性很好,在冻箱里放足够长的时间,最终冰块也能达到-18℃,和专业食用冰的温度不相上下。
冰块本身的大小和形状也会影响融化的时间。
大家都知道,越大块的冰化得越慢,这是因为大冰块的比表面积(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更低。通俗来说,如果把一块大冰切割成几块小冰,相当于体积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了它与外界进行热传导的面积,自然会加速融化。
而在体积相同的前提下,球状物体的表面积是最小的,比起方形、异形的冰块,相对能延缓热量交换,也就化得更慢。
韩国头部便利店GS25便推出了big ball ice cup(大球冰杯),里面只有一颗棒球大小的圆形冰块,声称在室温23℃的情况下,冰球完全融化的时间比普通冰杯多出了70分钟,迅速热销。
而除了冰块本身,它与液体接触的面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融化的速度。水的导热系数比空气高很多,因此在同一温度下,冰在水中会化得更快。
奶茶等饮品的原料包括牛奶、茶水、糖等,液体密度比清水要大,泡在奶茶里的冰块,更容易浮出水面,就比泡在清水中化得慢一点。
小小的冰块背后,原来藏着这么多秘密,现在你是否觉得,动辄几块钱的冰杯更值得了呢?
《2023即时零售冰品冰饮消费趋势白皮书》指出,到2026年,冰品冰饮即时零售销售规模将增长超四倍,有望突破630亿元。
而在市场扩大以后,冰杯成本或将下降,新的企业标准《QB/T 8022-2024 冷冻饮品 食用冰》也将于2025年10月实施,也许未来我们终将买到更加物美价廉的冰。
原标题:《为什么肯花四五块钱买冰?六图起底冰杯背后秘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