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走过20年,多位“资深”亲历者受邀,他们或从策展、组织的角度,或从书展的变迁,或从与读者的互动等角度,回忆美好岁月,更好砥砺前行。(文章发表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8月9日)
我与上海书展的故事|上海书展:那些温馨的记忆
■温富成(上海市委宣传部协调处一级主任科员)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对我而言,那便是与上海书展结下的不解之缘。
上海书展初印象:2007年,我还是一名对出版业充满未知和对未来充满困惑的大三学生。那年暑假,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和我关系比较好的学姐,把我推荐到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实习。正是因为这次实习,我参与上海书展16届的故事便悄然拉开序幕。那一年的上海书展是在上海世贸商城举办的,也是书展暂时离开上海展览中心后举办的第一届。我对那一届书展印象最深的是全国各地的“玉米”奔赴书展参加李宇春《IChris我的音乐地图》的签售会,我有幸在签售会现场,看到了密密麻麻全是人,场景令人震撼。之后,还听总社的老师说,有一些“玉米”在前天夜晚就躲进书展展馆,在安全过道里过夜,疯狂举动让人费解。
永远难忘的生煎馒头:机构改革前的上海书展,从展区规划到主题出版物选品,从活动组织策划到招商招展,基本都是书展办的核心团队总体牵头负责,因为人手不够,所以加班便成了常态。尤其是进入到七八月份,加班到晚上9点、10点那更是家常便饭。而标志着进入常态化加班的“象征物”便是“生煎馒头”。那时候,基本上只要加班,生煎馒头必然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人均三两。弥漫着诱人香气的生煎馒头,轻咬一口,汤汁四溢,油而不腻,满口生香,所有的疲惫感一扫而光,团队精神瞬间提升一个档次,加班劲头就更足了。虽然后来加班餐的选择更丰富了,但是每届书展第一天加班基本上都会点生煎馒头,这已经成为一种仪式感,也是团队凝聚力的体现。2020年,因为书展主办机构改革,引入了更专业的公司承办上海书展,原来书展团队承担的大部分工作,便由承办单位承担了,加班也少了,“生煎馒头”也就“逐渐退出”了。但是,只要说起上海书展,“生煎馒头”在我的记忆里永远都是不可磨灭的。
文化的力量温暖人心:在书展现场,我还看到很多感人至深的瞬间。比如,年逾古稀的老人家拉着买菜的小拖车,上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图书,看似沉重,但是他们的脸上却容光焕发,仿佛捡到了宝一般;比如,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在童书嘉年华馆席地而坐共读一本绘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比如,那些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作家、学者,他们在这里与现场的读者分享着创作心得,交流着思想的火花。这一切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阅读的力量和文化的魅力。而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汇聚成了推动书香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
当然,书展的回忆非常多,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无法一一道来,以后有机会再逐一回顾。回望与上海书展相伴的这些年,我深感荣幸与自豪。它不仅是一个展示图书、促进文化交流交融的平台,更是一座连接作者与读者、过去与未来、梦想与现实的桥梁。而我,作为这座桥梁曾经的守护者之一,也从中收获了无数的感动与成长。虽然我今年不会以组织者的身份参与上海书展,但是作为读者,我与书展的缘分仍将继续。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的上海书展能够带给我们更多惊喜与感动,继续在书香中传承文明,在阅读中点亮人生。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