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8日,上海滴水湖南汇新城。 视觉中国 图
8月20日,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将迎来挂牌五周年。
回望过去,临港新片区在经济发展、产业培育、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一片荒芜的沿海滩涂,蝶变为充满活力、欣欣向荣的开放新高地。
五年磨一剑。临港新片区,何以迅猛进击?
产业蓬勃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自挂牌成立以来,临港新片区便踏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经济产业发展的蓬勃势态,可以清晰地反映在一连串的数字上。
五年来,临港新片区经济总量持续做大,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8%;产业能级接连跃升,规上工业产值规模连续突破千亿、两千亿、三千亿、四千亿大关,如今已占全市十分之一以上份额。
其中,以上汽、特斯拉等品牌为代表的汽车产业,成为临港经济规模最大、带动效益最强的前沿产业。2023年,临港智能汽车整车产量突破110万辆,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5年增长了10倍。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外资外企在此汇聚成潮,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额年均增长45.3%。与此同时,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也纷至沓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临港新片区新引进国内人才2.37万人,同比增长41.9%。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半年时间就多了一个普通镇的人口,且都是人才。
一系列亮眼的数据,见证了临港新片区从默默无闻到璀璨夺目的华丽蜕变之路。而相较于抽象的数字,那些在此扎根奋斗的年轻人,他们的感受可能更加直观。
在挂牌之前,临港新片区一度被年轻人吐槽“连一个正经的购物中心都很难找到”,如今这里的基础设施、商业配套已经相当成熟,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俨然成长为一座宜居宜业的活力新城。
滴水湖
精髓在于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临港新片区的蝶变,秘诀到底在哪里?这还要追溯到它的诞生时刻。
2019年8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发布,随后不久,临港新片区揭牌成立。在原有上海自贸区的基础上,又额外增设临港新片区,这显然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扩容,也不能理解为单纯的“加法”。
作为“特殊经济功能区”,临港新片区的规划目标,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
这就意味着,自诞生之日起,它便深植了开放与创新的独特基因。面对未知的前沿领域,临港新片区要勇于担当、敢闯敢干,以更加果敢的姿态突破体制机制的束缚,推动制度层面的创新。
所以,在自贸区原有的各项开放创新措施上,临港新片区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为重点,大力推动制度改革和创新,超越传统发展模式,开辟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由此可见,临港新片区的跨越式发展,其精髓在于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了一套与国际接轨、高效便捷的制度体系,从而驱动着这片热土不断向前跃进。
“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发展定位,虽然赋予了临港新片区更大的自主权,但涉及到体制机制层面的开放创新,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它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决心,更考验地方的发展智慧。
比如,在激烈的全球产业竞争下,不管是招商引资,还是产业培育,都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如何持续提升区域吸引力,特别是对外资外企的磁石效应?
临港新片区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2018年,中国取消了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特斯拉成为第一个在中国独资建厂的外资车企。特斯拉落户上海,“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当年上市”的临港速度,到今天依旧经常被外界称道。
为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提供重要平台
这五年的临港新片区,一方面,不断推动投资贸易自由化,扫清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各项制度壁垒,通过制度型开放,打开了更加宽广的大门,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
另一方面,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专注营商环境的提升,通过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让企业在这里能够安心经营、放心发展。
特斯拉工厂只是一个缩影。亮眼的经济数据背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临港片区开启了双向奔赴的旅程,形成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目前,挂牌五年的临港新片区,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已经成为上海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更重要的是,在开放政策和制度方面,临港新片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勇闯改革的“无人区”,聚焦国际市场需求大、对开放度要求高,但其他地区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领域,进行深入探索,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如今,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脱钩断链的风险悄然增加,临港新片区的迅猛发展,为上海经济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彰显出我国深化改革、持续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为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平台。
五年,通常是我国一轮政策规划的重要周期,是国家和地区发展布局的重要时间尺度。对临港新片区来说,过去的五年,是迅猛发展、加速蝶变的五年;站在新的起点,还得不断巩固和深化既有成果,继续深化改革,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开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篇章。
海报设计 王璐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