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女乒决赛中,粉丝的过激行为点燃了观众的怒火,也让体育“饭圈化”这一现象引爆社会舆论。从东京到巴黎,从乒乓球乃至跳水、游泳,多个热门项目都有被饭圈文化侵蚀的痕迹:
樊振东身份证号、手机号曾被恶意传播;
陈芋汐世界杯夺冠,全红婵粉丝质疑裁判“压分”;
潘展乐一鸣惊人,粉丝戏称另外两名运动员为“乐乐爸乐乐妈”;
……
8月12日,潘展乐突然解散了唯一的粉丝群,用实际行动对饭圈化说不。竞技体育何以遭到饭圈侵蚀?运动员需要粉丝吗?饭圈化体现了怎样的价值观?澎湃问吧邀请青年文化学者、评论员丁慧,一起聊聊体育饭圈化。
点击图片即可提问
体育圈VS娱乐圈
@羡妄:您对饭圈化有什么看法?体育圈需要一定的饭圈化吗?孙颖莎和陈梦各自有什么优点,今年是不是会偏向于孙颖莎?
丁慧:我个人是不赞同体育饭圈化的,因为体育饭圈之后,饭圈的排他性同样会在体育圈中出现,会提升普通观众进入这项运动的门槛。试想一下,普通观众要想进入这项运动,还需要提前了解喜欢一位运动员的各项规则,是不是更不利于该项运动的普及?
需要看到的是,饭圈的本质是慕强,在体育圈中,运动员成绩的好坏,会直接成为粉丝提供喜欢与否的依据。男运动员就像是男爱豆一样为粉丝提供新鲜面孔,所以体育饭圈化与饭圈本身有相似之处。
至于第三个问题,抱歉,我不是乒乓球迷,无法向您分析这两位运动员在技术上的优点,但关于孙颖莎在社交平台上的影响力,我可以为您提供一种理解思路。孙颖莎因为在东京奥运会的女单比赛中战胜了伊藤美诚而上了热搜,获得大量观众的喜爱,再加上孙颖莎与王楚钦的混双组合也被不少观众喜爱,因此在乒乓球运动员中有较高的人气。陈梦作为上一届奥运会的女单冠军,在此届奥运会成功卫冕,实力强劲。实际来看,二人只是在社交平台上的声量不同,所以带给普通观众的体感不一样。你所说的“偏向于”,只是体感上的不同。
@澎湃网友QjimUv:这不跟娱乐圈一模一样了吗?娱乐圈这么多年都未解决的问题,在体育上还能有有效的办法吗?
丁慧:要了解是否存在有效的解决办法,需要看“粉丝团体”在偶像工业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其实国内饭圈文化距今差不过有10年的时间。通常来说,2014年到2015上半年开始“流量经济”,当时某些男明星不需要演技和代表作品就可以拿到影视资源和代言,粉丝的控评数据成为影视和广告的决策依据,由此也开启了“流量经济”时代以及产生了“饭圈”。
饭圈的内部生态也十分复杂,分为团粉、唯粉、CP粉、黑粉和路人粉来彼此确定同为粉或是排斥关系。唯粉是战斗力最强的,打榜做数据主要是不同明星的唯粉来进行PK,做数据有流量了,所以才有“流量明星”之说。
可以看到的是,粉丝团体在实际上已经成为偶像工业文化的一部分了。在体育领域,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乒乓球这一项目开始有饭圈化趋势,当时男单决赛后,也曾出现类似于本届奥运会女单决赛后同样的粉丝“互撕”情况,而东京奥运会和巴黎奥运会时,其实已经和娱乐领域的选秀节目一样,不少观众PICK喜欢的运动员,“入股”有潜力的运动员作为喜欢的对象。
目前来看,本届奥运会在一些热门的体育项目上出现了饭圈化的倾向。如果要防止”饭圈入侵“,运动员直接对粉丝的出格行为予以呼吁,明确表示拒绝,其实是防止饭圈化的有效办法。当然,更有效的是直接解散粉丝群,我们看到,8月13日,潘展乐解散了唯一的粉丝群,这其实是有效遏制饭圈化的办法。
2024巴黎奥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冠军潘展乐
球迷VS粉丝
@只是未必:球迷和粉丝有什么区别?足球比赛也常见两边球迷火拼,为了支持不同队而买篮球鞋、球衣进行站边和互相谩骂等等,现在乒乓球的饭圈化和球迷文化有什么区别呢?
丁慧:你提的问题很好,我曾经也认真思考过这两者的区别。虽然都是一种“狂热的崇拜”,但细究起来,饭圈文化其实是一种阐释文化。偶像本人是什么样的倒是次要的,在赛博空间中的人设是什么样的则是主要的。球迷则较少关注球星的“赛博人设”是什么样的。
在饭圈文化中,粉丝在喜爱自己偶像的同时,会负责解释偶像为什么值得被爱,提高自己偶像的影响力。你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的那些分析偶像的行为性格的视频、CP向视频、同人图、同人文、小论文等,都是粉丝向其他网友阐释“偶像为什么值得被爱”。
当然,饭圈中更重要的是“反黑”这个流程,粉丝负责删除自己偶像的负面评论,和其他明星的唯粉进行战斗,以塑造偶像在赛博世界中的形象,这也是饭圈所特有的。
此外,饭圈还有无数个不成文的规则,比如“互撕”不上“正主”,CP粉圈地自萌......因为偶像形象的正面与否和流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偶像的商业价值,所以,无尽的打榜和反黑是粉丝的主要任务。同样地,在饭圈化的体育中,粉丝专注的是运动员本身,而非运动本身,运动员其实和偶像一样是粉丝阐释的文本。
但在球类运动中,无论是足球,还是NBA,球星本人的商业价值和球迷是否维持球星本身形象无关,和球星本人的技术以及球星本人在该项目中所处的生态位相关。因此,球迷也无意阐释球星的“赛博人设”,在网络世界,与其他球星的球迷互相攻击,谩骂,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喜爱,尽管这种表达方式在普通人看来非常极端;而买篮球鞋、买球衣是球迷直截了当表达对球星支持的一种方式。
二者背后不同的经济逻辑,决定了粉丝不同的支持方式。当然,狂热起来,二者在赛博空间的表现没有多大区别,都是无条件站队,互相攻击,甚至谩骂。线下表现二者也是极为相似的,饭圈现场应援的狂热和球迷现场看球的狂热没有大的分别。
@zzzzzzzzs:饭圈文化的泛滥是粉丝的过分狂热还是偶像的不作为呢?
丁慧:对于饭圈文化的理解可以不必如此单一归因,如果只看娱乐圈的饭圈,粉丝团体其实是偶像工业的一部分,唯粉维护偶像“社会印象”的行为会产生“饭圈文化的泛滥”,但也正是有唯粉做数据和打榜,数据和流量也就逐渐成为一个偶像的商业价值指标。
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和他的“粉丝”
商业化VS饭圈化
@蓝月天空:体育运动商业化和“饭圈化”的差异是什么?一些运动项目是否要向网球学习推行商业化?足球作为世界上商业价值最高的体育运动,和粉丝球迷的大量热情支持是分不开的,大型tifo展示和合唱不仅不被视为问题更被当作足球文化的魅力体现。在一些大赛项目票价奇贵的情况下,“饭圈化”应该归咎于球迷素质还是运动项目自身引导?
丁慧:从您的提问来看,您很有洞察力!关于体育运动商业化和“饭圈化”的最大差异是面对的群众基础不一样。饭圈面对的是粉丝,而商业价值高的体育项目,足球、篮球、网球,包括棒球和橄榄球,无一例外,都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庞大的群众基础可以支撑运动项目的商业广告、赛事比赛的售票以及运动周边的售卖。而“饭圈化”仅限于粉丝,这些粉丝的注意力更多地在运动员身上,而不在于运动项目本身。
您提到的网球的商业化很难学习。网球这项运动有其悠久的历史,这与网球这项运动本身有关系,四大网球公开赛的比赛的奖金足够高,吸引更多人来从事这项运动。全世界范围打网球的人也比较多,加之从事这项运动的人多为城市中产,具有极强的购买力,所以也意味着这项运动的商业价值极高。最近网上流传了一张图,也即是世界商业价值前十的女运动员,大部分为网球运动员,可以说网球的职业化程度非常高。这是其他项目很难复制的,复制的前提就是要有大量的群众基础。
福布斯中文网截图
您提到的足球商业化,其实问的还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准确来说,群众基础较为广泛的项目会促进该项目的职业化,而该项目的职业化又吸引了更多人从事这样的职业,但这中间其实有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19世纪早期,英国足球濒临消亡,19世纪60年代,足球被引入公立学校,此后逐渐诞生足球俱乐部,规则也逐渐在演变。到了现代足球,1885年,职业足球合法化,1888年,创立了“足球联赛”,可以看到,从足球的普及,到职业化,再到联赛,这中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关键还是在于这项运动的群众基础,参与的人多了,商业价值其实就水到渠成。而大多数职业化程度较低的运动,还是苦于不能普及。
至于您提到的“饭圈化”应该归咎于球迷素质还是自身引导,可以参见我在以上提问中的回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