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上海书展开幕首日,“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国式现代化——2024上海书展主题出版研讨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三楼举办。多位学界名家、出版专家,围绕论坛主题,总结交流国内学术界、出版界在加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探讨中国出版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演绎中国精彩的新思路,展示上海积极构建更加开放、更加紧密的学术出版共同体的新作为。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发表题为《阐发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让主题出版走向世界》的主旨演讲。林尚立认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让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时代的任务,也是中华民族崛起、中国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让主题出版走向世界,是构建中华现代文明,让中国思想理论方案能够为世界共享的重要途径。
为了实现这一使命,“中国需要有一流的出版业。出版行业缺乏航空母舰,文化就缺乏载体。”林尚立谈道,“有与中华文明匹配的出版业,才能让中华优秀文明更好为世界共享。从这个角度来看,机遇已经到来。要看我们能否抓住机遇,以世界一流的要求谋划布局出版业。”
邬书林在题为《积极用好AI 充分发挥出版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基础性作用》的主旨演讲中强调,人工智能(AI)为出版业带来新机遇,业界应积极拥抱AI技术,以促进出版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基础性作用。邬书林指出,尽管过去三十年间出版业面临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但其核心价值——传播知识与文化——未减反增。他以励讯集团为例,阐述了出版业如何通过AI和数字化转型实现增长,并提出,出版业应利用AI提供知识解决方案,重构学术出版社区,改进工具和评价体系,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标准。同时,他提醒业界不要过度迷信AI,而应结合人工智能与人的智慧,共同推动出版业的创新与发展。出版界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利用AI推动思想创新,传播科技创新成果,并挖掘和传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潜力。
在嘉宾演讲环节,五位学术名家、出版专家围绕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国式现代化,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本次研讨会主题的重要价值、生动实践和美好愿景。
浙江大学中西书院院长、敦和讲席教授刘东认为,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世界性受挫,国际学界的时髦话题已经转向“后全球”(post global),无论是否愿意采纳“后全球”这个概念,它都应当有助于我们警醒地关注到,全人类正面临着关键的临界点,“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正因为抓住了全球化的正侧面,才使得中国国力迅速腾飞,在今后的一段时间,能否规避全球化的负侧面,能否创造出‘中国文化的现代形态’,对于这个星球的未来将是至关重要的。”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在演讲中回顾了敦煌文献流散的“伤心史”,四十年“满世界寻找敦煌”的学术史,与以上海古籍出版社为代表的出版机构深入合作打造敦煌文献传世精品的出版史。
荣新江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打造敦煌文献传世精品
他指出,敦煌文献和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敦煌藏经洞宝藏中还有许多经过丝绸之路传来的外来文明,敦煌文献高清图录的出版,必将推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研究,加深中外文明的理解和互鉴。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世界史系教授陈恒认为,中华文明独具特色和魅力是与复杂的周边环境、复杂的国际环境密切关联的,这两个复杂性铸就了中华文明的韧性与不屈,“当前我们需要自己看待世界、理解世界、解释世界的理论与方法,知外能力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与路径。”
现场,陈恒还预告了《世界五千年》新世纪版54册即将推出,该套书籍以中国学者眼光讲述世界历史,揭示人类文明多元共生、交流共融整体图景。
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是中国读者了解海外学术的一扇窗口,影响巨大。经过40多年,该套书籍已经出版22辑,即将在本届上海书展首发第1000种书籍。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顾青指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充分体现了几代商务出版人的强烈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学科体系的自立自强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为外来文化本土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最优质的文化基础;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最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本次活动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指导,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主办。研讨会为上海建设主题、古籍、科技三大出版“高峰”,推动相关重大出版文化工程、重点出版项目的策划、立项、建设,开辟了新视野,提供了新思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