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鹿》是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图》的故事改编,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1981年出品的动画片。从敦煌257窟到电视荧屏,《九色鹿》的呈现离不开摄制团队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守正创新的制作精神。
2024年,《九色鹿》在“重温经典”频道播出,再次引发了广大观众的关注与讨论。适逢暑假,敦煌旅游持续火热。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邀请著名画家、该片人物设计胡永凯先生撰文,回忆《九色鹿》的创作过程,带观众领略敦煌艺术赋予《九色鹿》的独特魅力。
卡通民族化的大胆尝试
动画片《九色鹿》虽成片于1981年,却是我国动画电影开创者之一钱家骏老先生毕生的夙愿。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和工笔重彩画大家潘絜兹先生一起策划了这个选题,潘先生还写了剧本。
1980年,那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春天,以著名艺术家特伟先生为代表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领导,终于将《九色鹿》列为年度重点选题,并迅速成立了以钱家骏先生为导演的创作团队。厂领导认为,将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展现于动画片银幕,是卡通民族化的大胆尝试,也是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的光荣使命。
赴敦煌采风,向传统艺术致敬
绘制于257窟西壁上的《鹿王本生图》是敦煌壁画中一件重要作品,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人称之为中国最早的连环画。壁画中北魏风格的古朴造型、灵动线条和绚丽色彩无不展现了敦煌艺术的最高成就,可谓瑰宝中之瑰宝。
1980年6月,在导演钱家骏先生率领下,我和背景设计冯健男、绘景汪伊霓一行从上海出发去敦煌采风学习。我们先去北京文化部开具介绍信(那时敦煌石窟还没对外开放),再到兰州甘肃省博物馆收集素材,而后沿着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出嘉峪关,经武威、张掖、酒泉,最终到达了日思夜想的敦煌。
胡永凯1980年6月在嘉峪关
当时的敦煌研究所设备还很简陋,但是研究人员怀着崇高的使命感开展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令我们深受感动。在他们的配合和帮助下,我们有幸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深入考察了敦煌的各主要洞窟。
见到心目中崇高的艺术殿堂,我们忘记了一切疲劳,而要将敦煌壁画的绚丽色彩和岁月形成的斑驳效果搬上动画银幕,是一个空前的挑战,个中困难无以言表。主创为了能利用太阳在洞窟的反射光临摹学习,顾不上按时吃饭,克服水土不服造成的种种不适,画了大量速写,临摹了一批作品。这是一个向传统致敬和学习的过程。
钱家骏先生不顾年事已高,和大家一起切磋研究,白天采风,晚上整理素材,讨论完善剧本,酝酿构图造型,探索表现手法......近一个月的日子,除了睡觉,几乎全扑在影片的前期创作之中。
《九色鹿》导演钱家骏(左2),人物设计胡永凯(右2),背景设计冯建男(左1),绘景汪伊霓(右1)1980年6月在敦煌
为构建“动画电影的中国学派”添砖加瓦
由于准备充分,回到上海后,在钱家骏先生的主导下,分镜头脚本、人物造型和背景设计工作一气呵成。厂领导又请戴铁郎先生作为副导演,杜春甫、范马迪、王世荣、陆成法、童雪芝、尤先瑞、顾建国等主创人员充实摄制组力量。大家分头深入生活,全力以赴,精益求精,投入到紧张工作之中。虽然开拍后又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最后都被逐一克服。
本片的音乐由著名作曲家吴应炬和新秀蔡璐共同担纲。上海译制片厂著名演员丁建华、于鼎等为此片做了出色的配音。《九色鹿》最终在1981年内按计划制作完成。上映后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成为一代人的永恒记忆。
《九色鹿》是我国动画电影历史上一部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动画电影民族化的又一次成功探索,为丰富“动画电影的中国学派”做出了重要贡献。《九色鹿》将“因果报应”转化为“大爱无疆”的崭新主题,对青少年也有现实而深远的教育意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