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一名女导游辱骂游客的言论引发了舆论关注。在视频里,她向车上的游客说:“如果你穷,你在家不要出来,出来就是你的错。”
而且导游还说了涉及四川、河南的地域歧视言论:“四川人(以前)很小气,但是2008年地震后,活下来的四川人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活在当下,现在他们消费得非常好。”“每个地区非常欢迎河南人,他们懂消费会消费,他们是通过自己行动,把自己脸给挣回来了。”
这些话实在太“雷人”,而且还拿地震说事,实在是过于口无遮拦,也招来了众怒。目前青岛市市南区文化和旅游局已发布通报,针对网传“一导游在旅游大巴车上因游客未购物态度恶劣对待游客”视频,市南区立即成立调查组展开调查,下一步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依规进行处置。
不难推测,涉事导游大概率和商家存在利益勾连,因为游客购物未达预期,招来了导游的一通“痛骂”。恐吓威胁、言语打压,近些年这种导游出现了不少。基本上都是因为低价购物团,这已经成了一种行业痼疾,但也始终没有得到根治。
今年7月,天津一女导游因游客未购物,在车上骂不购物的游客是“狗屁”;6月,因为报团旅游时购物太少,成都一位导游辱骂游客“不要脸”;去年6月,昆明一导游骂游客“拿点脸出来,良心被狗吃了”……类似事件可谓隔三岔五就会登上新闻。
导游的用词是越来越生猛、越来越出格,也不时被消费者投诉,毕竟在人人都有手机的时代,这样的“雷人雷语”很容易被曝光。但这样的事件似乎并没有消停的迹象,这背后其实和一种旅游模式有关。
对于“雷人雷语”,仅仅归咎于导游素质是不够的,低价购物旅行团模式,显然才是问题所在。事实上很多时候游客也并非毫不知情,那些明显低于市场价甚至连路费都不能覆盖的跟团游,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场纯粹的旅游。
但这种购物团存在一个明显的漏洞,即双方的合同约定是模糊的——游客买多少完全不可预料,由此就可能导致导游的心理防线被击穿,随后开始口不择言地发泄。那些导游大爆粗口的案例,大多都属此类。
而治理这种现象,不能仅停留在一事一议地处罚,关键还是清理这种以购物为目的的旅游产品,打掉这种商家和旅游社、导游勾连起的灰色产业链。
在文旅行业繁荣发展的背景下,各地也应当对这种负面舆情更加重视。就像这起案例里,虽是导游的个人行为,但在舆论中会被冠以“青岛一导游”。加之她的话语中还涉及了地域歧视,很容易引发网上的群体对立,给地方形象招黑。如果公众把导游言行代入到对地方旅游环境的想象之中,就会给地方的旅游口碑带来不小的影响。
所以,相关部门对此类事件的治理也应当加大力度,真正起到震慑作用。就像该事件里的青岛润纳国际旅行社,在当地此前发布的通报中,7月1日至7月15日期间被投诉19件,在被点名旅行社中位列第一。饶是如此,该旅行社似乎依然我行我素,紧接着又发生了这起辱骂游客的事件。
不能任由“雷人”导游给地方旅游形象招黑了,切实保障旅游服务的透明与规范,才能遏制住某些导游大放厥词的冲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