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 ESG 组
作者|陈玉立
头图|X
2024 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令不少人惊叹其美,但在社交媒体上也引来不少争议,评价两极。
有人在转发 2008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有人在法国总统马克龙社交账号下表达不满……
图源:X
这些夸赞与批评,直接指向的就是此次开幕式的总导演,托马斯 · 乔利。
这当然不是他面对的第一次争议与 " 撕裂 "。
有争议的总导演
托马斯 · 乔利于 1982 年 2 月 1 日出生于法国鲁昂,他在年轻时便对戏剧和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进入了国立高等戏剧学院进行专业的戏剧学习。
毕业后,托马斯 · 乔利在戏剧界逐渐崭露头角。他的导演风格以其视觉效果、创新性和对经典作品的现代诠释而受到广泛赞誉。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他执导的莎士比亚戏剧《亨利六世》(Henri VI)。这是一部耗时 18 小时的宏大叙事剧,共分为三部,其不仅获得了法国戏剧界的高度赞扬,也为他赢得了包括莫里哀戏剧奖在内的多个奖项。
与其他戏剧导演不同,托马斯 · 乔利独特的优势在于独特的视觉风格和创新的叙事手法。他常常将经典作品进行大胆的重新演绎,通过视觉效果、灯光设计和多媒体手段,创造出富有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的戏剧体验。
例如,他执导的《亨利六世》和《理查三世》中就将不同的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包括音乐、舞蹈、电影和视觉艺术。跨界合作和多媒体的运用使他的作品更加丰富和多样化,能够吸引不同 " 口味 " 的观众群体。
此外,托马斯 · 乔利的另一大风格是在作品中融入社会议题,如性别认同、性取向和平等权利等等,他还在戏剧作品中融入了许多性少数人群的角色。乔利本人,曾公开承认自己是性少数群体。
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说:" 对我而言,剧本是古典还是当代风格,不是我选择它的核心原因。重要的是,任何一部剧本都能够以一种当代的方式来诠释,从而延伸出当下的意义。戏剧是我们进入现实世界的一个重要入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
就像此次开幕式一样,他的戏剧风格也曾遭到诸多批评。一些评论者认为,Jolly 在其作品中过度强调社会议题,如性别认同、性取向和平等权利等,这将导致作品的艺术性被政治正确性所淹没。他们认为戏剧应更多地关注艺术表达和情感共鸣,而不是成为社会和政治议题的宣传工具。
网友制作的对比图,图源:X
尤其是那些对传统戏剧有较高期待的观众,他们认为托马斯 · 乔利的改编和对社会议题的引入毁掉了那些经典戏剧,破坏了原作的经典性和历史感。
著名左翼媒体《Lib é ration》还曾在托马斯 · 乔利被选为开幕式导演后发表了一篇评论,作者 È ve Beauvallet 在文章中嘲笑了托马斯 · 乔利的 " 浮夸美学 ",称表演者 " 打扮得像从 The Cure 乐队演唱会中走出来的哥特妖精,尴尬的场面让人想起了 20 世纪最拙劣的戏剧课 "。
法国 " 撕裂 " 的缩影
对开幕式 " 撕裂 " 的讨论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法国如今分裂的社会。从 50 年代开始,法国就不断放开对前殖民地的移民限制,吸引廉价劳动力。1976 年,法国政府又出台家庭团聚制度,允许劳工的妻儿也到法国定居。
结局是移民及其后代大约占法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包括了从北非、中东、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东欧等地来的移民。
但问题在于,尽管部分移民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功,但大部分人仍然受困于低收入和不稳定的工作中。移民群体也经常居住在城市边缘的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的住房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足,社会服务不充分,进一步加剧了移民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隔离。
虽然法国政府在移民政策上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控制非法移民、促进合法移民的社会融合以及打击歧视和种族主义。然而,这些政策的效果常常受到质疑:一部分人认为移民对法国社会和经济带来了积极的贡献,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劳动力市场的活力;但另外一部分人却担心移民会加剧社会福利系统的压力,增加犯罪率和社会不稳定。
但作为艺术家的托马斯 · 乔利非常认同法国社会的多元。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道:" 法国是一个不停被建构、解构和重建的国家,它的血脉如今依然‘存在’。" 他认为,这种活力助长了法国著名的抗议和罢工,这是法国不断重新审视其身份和价值观的表现。
无论其戏剧作品还是此次的开幕式,文化与价值观的冲突才是 " 撕裂 " 的诱因。
马斯克对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评价,图源:X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