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度夏
警惕“热中风”
脑卒中在我国居民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一,且发病率居高不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众对其认识不够,存在很多误区。与冬季一样,夏季也是脑卒中的高发季节,人们应提高警惕。
误区1:脑卒中是“冬病”,夏季是安全期
很多人认为,脑卒中在冬季高发,在夏季则不容易发作。事实并非如此。脑卒中在一年中有两个发病高峰期:一个是严冬,另一个是盛夏。
每年三伏天,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会达到一个小高峰。人们习惯将发生在夏季的脑卒中称为“热中风”。夏天天气炎热,人大量出汗,容易导致血容量不足、血黏度增高,血流缓慢,从而诱发脑卒中。
此外,夏季还暗藏着多个易引发脑卒中的高危因素,比如:使用空调降温,如果室内外温差过大,人们进出时会引起血管急剧收缩和扩张;高温下,烦躁、易怒等过激情绪会导致血压大幅波动;夏天昼长夜短,人们的睡眠时间往往不足或睡眠质量不高,也容易导致血压波动,进而诱发脑卒中;等等。
误区2:头晕、肢体无力,是中暑了
当出现头晕、肢体无力、反应迟钝等症状时,有些老年人以为是高温导致的中暑,选择在家休息、观察,结果延误了脑卒中的救治时间。
脑卒中与中暑虽然都有头晕、四肢无力等症状,但还是比较容易区分的。中暑一般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发生,患者常有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发热等表现。离开高温环境后,轻症患者可自行康复。脑卒中患者多有一侧手脚突然无力、麻木,嘴角向一侧歪斜等表现。
老年人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耽误救治。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房颤、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中老年人,更要警惕脑卒中。
误区3:一过性头晕不要紧
有些老年人在运动时出现头晕、耳鸣、眼前发黑、肢体无力等症状,过一会儿就好了,常以为这是运动过度、流汗过多所致。殊不知,这可能是“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表现。
“小中风”虽然发作时间短暂、可以自行康复,但它是脑卒中的预警信号,且很容易复发。也就是说,这次发作可能是微小血管堵塞所致,很快康复了;但下次发作,说不定就是大血管堵塞导致的脑卒中了。因此,曾出现上述“小中风”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尤其是60岁以上,患有糖尿病,发作时间超过10分钟,发作时出现肢体无力或语言功能受损者,更应进行全面评估,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以免病情进展。
记住“中风120”口诀
小贴士
受访专家
李轶 主任医师
记住“中风120”口诀
“1” 代表“1张脸”,观察脸部是否对称,是否出现口角歪斜、流口水等症状。
“2” 代表“2只手臂”,观察、对比双臂,是否出现双手平举时有高低,或一侧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
“0” 代表“聆(零)听”,观察讲话是否清晰,是否出现说话速度缓慢、逻辑不清晰、反应迟钝等症状。
如果突然出现上述症状,说明患者可能发生了脑卒中,应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
误区4:输液可以预防脑卒中
有些人认为,夏季胃口差、出汗多,输液可以补充水分和营养、疏通血管,预防脑卒中。
其实,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输液可预防脑卒中。脑卒中的预防性治疗方法以调脂、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和降压为主,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适的药物治疗。
延伸阅读:夏季如何预防脑卒中
1.使用空调莫贪凉,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6~28℃,避免频繁进出。
2.运动后切忌猛喝冷饮、吹冷风,以免导致血管收缩、血压骤升。
3.合理膳食,不吃变质食物,避免因腹泻而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
4.补足水分,每天摄入水2000毫升左右(包括饮食摄入的水分),出汗多者应适当增加饮水量。
5.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6.避免久坐,可在室内适当进行有氧运动。
此外,40岁以上人群,如果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房颤、吸烟、脑卒中家族史、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等脑卒中危险因素,应进行脑卒中风险评估,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个体化的预防措施。需要提醒的是,已经发生脑卒中的患者,应积极筛查脑卒中的病因,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避免“再卒中”。
受访专家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李 轶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科分会委员、神经外科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委员、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委员。
原文刊于《大众医学》
记者 蒋美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