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是成都标志之一。 视觉中国 图
8月4日晚,为期3天的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系列活动,在成都高新体育中心落下帷幕。本届百花奖共有15部影片获得各项大奖提名,集中展示了中国电影最新创作成果。同时,这届百花奖,也将成都在影视产业方面的发展雄心,推到了聚光灯之下。
创立至今已有62年的百花奖,是中国电影界历史最为悠久的重要奖项。这一届百花奖,之于举办城市成都,也有着特殊意义。因为它是时隔39年,这座冉冉升起的“影视之城”,与百花奖的再度牵手——1985年5月23日,第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和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就在成都颁奖。
电影奖项与城市的关系,说小也小,说大也大。说小是指,百花奖在过去超过60年的历史中,已先后登陆过国内大大小小的二十来座城市。在此意义上,能够成为百花奖的举办地,本身并不算是一件多么稀罕的事。
说大是指,对成都来说,百花奖在39年后再度“回归”,不仅让其成为为数不多能够举办两届百花奖的城市之一,也与其打造国内影视产业高地的目标,乃至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上的高追求,完成了一次相互“加冕”。
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在成都高新体育中心举行。
1.影视产业高地与消费高地
成都,与中国电影事业本就可以用“颇有渊源”来形容。
一个标志性事件是,1959 年7月1日在成都正式挂牌的峨眉电影制片厂,是四川第一家电影制片厂,也是当时全国六大电影制作基地之一。该厂制作的《焦裕禄》、《鸦片战争》、《红衣少女》等影片,可以说在中国电影史上一次次刻下了深刻烙印。
当然,在今天聊起成都与电影,可能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成都的直观印象,更多是来自影视剧中的成都元素。数据显示,仅在去年,便有超过50个影视剧组在成都取景拍摄,其中《再见,李可乐》《八角笼中》《故乡,别来无恙》等一批影视佳作都收获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
但其实,成都在影视领域的存在感,远不止于在影视剧镜头中的亮相。从拍摄、发行,到技术、后期,从台前到幕后,从出品到制作,乃至相关的影视金融服务方面,国内影视行业中的“成都分量”,都在日益看涨。
比如,《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独行月球》等近年来的高票房“大制作”,其特效就是在成都完成。
成都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
此外,在影视产业载体方面,成都目前已建成成都影视城、峨眉数字影像文创产业园、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等产业集聚区,园区内影视公司涵盖影视制作、出品、发行、宣传营销、协拍服务、放映播出等各大环节。
在拍摄、制造等硬件方面,以成都影视城为例,园区拥有52个演播厅、208个录音棚、2000多台高清和超高清摄像设备、4000多套后期制作设备,还有亚洲第一大摄影棚——“视界一号”。
在影视人才方面,成都拥有超过10万名影视行业从业人员。其中,单背靠拥有超3万师生的四川传媒学院的成都影视城,就孵化出一大批编剧、导演、表演、摄影、剪辑等专业人才。
不仅如此,成都的影视产业在两个细分领域的表现和潜力尤其突出。
一是喜剧。
在这次百花奖科幻论坛暨成都电影产业专场推介会上,成都影视城管委会与春光好传媒共同签约了“中国喜剧梦工厂”项目,这一项目总投资30亿元,将落户成都影视城,开展喜剧综艺内容生产、喜剧节目线下演出、喜剧人才孵化培养、喜剧节会品牌等业务。春光好传媒相关负责人指出,不仅将把成都作为喜剧生产的“大本营”,还要将成都打造为国内喜剧第一城。
位于郫都区的成都影视城,拥有亚洲单体最大摄影棚“视界一号”。
二是科幻与动漫领域。
去年在成都举办的世界科幻大会,集聚了全球一线的科幻作家、电影制片人和电影导演,并在期间举行了首届成都·天府科幻电影展,在旨在打造中国首个科幻影视专业交流平台,吸引更多科幻影视产业资源汇聚成都;今年的百花奖也有专门的科幻电影论坛。
也就是说,在原有的发展基础上,成都的影视产业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特有风格。据此,在中国影视产业版图上,成都的存在感,有望进一步强化。
另外,在影视消费上,成都也算是国内无可争议的一“极”。早在1904年,电影这一新兴艺术传入中国不久之后,成都就出现了最早的电影放映活动。1924年,成都诞生了第一家电影院——新明电影院。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如今的成都,已成为影响力显著的“票仓”城市之一。比如,2024年春节档,成都电影票房收入达1.53亿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第四;2024年上半年,成都票房达6.6亿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第五。这意味着,成都既是影视产业高地,也是影视消费高地。
成都第一家电影院——新明电影院,已有百年历史。
2.“乐观松弛”和“产业土壤”
得益于在发展载体、基础设施、人才、消费等多维度长期以来所积蓄的优势,成都在打造影视产业上的“野心”呼之欲出。
在今年6月召开的2024年成都市影视工作座谈会上,成都向外界公布了自己在影视产业上的“小目标”:推动高质量建设“影视之都”,打造西部影视产业新高地,借助影视产业进一步提升城市美誉度和吸引力。
应该说,随着此次百花奖的“二度”加持,成都离上述目标的距离应该又近了一步。
不过,从更宽广的视野下来看,成都在影视产业上的发力,其实只是它着力构建城市文化产业新优势的其中一环。
当前,包括影视在内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古蜀文明重要发源地和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对文化产业的重视意识和行动能力,可以说一向比较突出。
这几年的一个重要的节点就是,2018年,成都作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决策部署,并提炼和概括“三城三都”作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时代表达——积极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高标准打造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
“三城三都”建设,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它们都区别于传统的“大工业”,属于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也更持久的城市“文化生产力”的构建。在这方面,成都近年来可谓斩获颇丰。
仅以赛事名城建设为例:2023年成都举办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今年6月举办了汤尤杯;目前正在筹办2025年世界运动会。同时,还成功引进并举办了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2023-2027)、ATP250成都公开赛、世界体育舞蹈节、铁人三项世界杯、国际网联世界巡回赛青少年年终总决赛、国际篮联三对三世界巡回大师赛等国际赛事……
打造影视产业高地,实际也可以看作是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表现形式。并且,由于影视产业的特殊性,它还有望将旅游、赛事、美食、音乐、会展等串联起来,发挥“粘合剂”和“放大镜”的作用。
比如,去年热播的电视剧《故乡,别来无恙》中“闪现”的玉林路、锦里、人民公园相亲角、麻辣抄手、抿嘴排骨……就将别有风味的成都市井与地道“成都味”通过屏幕传播到全世界,并带火了“成都同款”打卡地,为成都的文旅顺势上了一波分。
《故乡,别来无恙》剧照中的成都锦里
值得注意是,如果说旅游、赛事、会展等可能更多只是体现城市的“在地”影响力,那么,文创、影视等则可以推动更多的城市元素的输出——城市形象、品味、文化等等,这对于扩大城市对外的辨识度和影响力,可以说是别有意义。
客观说,在文化产业备受重视的今天,开拓文旅场景、举办音乐会、成为电影取景地、申办大型赛事等,已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努力方向。但是,像成都这样,如此立体、综合地将文化、旅游、赛事、美食、音乐、会展、影视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来进行重点打造,并逐步形成一种特有的城市风格的,放眼全球,其实都不多见。
究其原因,近期某影视传媒负责人解释自己选择成都的两大关键词——“乐观松弛”和“产业土壤”,或正是答案之一。
前者,主要指的是成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乐观、宽松、包容、富有烟火气的城市生活氛围。众所周知,艺术源自生活。真正拥有浓烈生活气息的地方,文化、艺术、创意等活动也会拥有更多孕育和释放的空间。
在成都,人们对于各类影视、音乐、体育、会展等文化艺术活动,有较强的需求和品鉴欣赏能力。同时,成都独特的社会生活文化氛围,又给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自洽”的环境,这里面包括创作的灵感、素材及场景,以及对各类文化创新活动的包容等。
比如,这次百花奖活动期间,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麦家对成都就给予了极高评价:“毫无疑问的是,成都是最适合文人生活的城市”,并坦言,在成都的15年是感知最敏锐、情感最饱满的15年。
一个颇为巧合的细节是,近年来“松弛感”成为越来越多人所追求的一种状态,而成都人和成都社会一直以来所展现的“松弛感”,正好与此形成高度契合。这或更加利于成都未来在文化产业方面孕育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后者,则主要是从经济基础到配套的政策、人才、市场发育等方面,成都的文化产业体系和基础,越发健全。
成都的“松弛感”,在街头随处可见。
2022年底,成都GDP就正式站上2万亿台阶,稳居全国第七,在省会城市中仅次于广州。同时,虽然是内陆城市,但从全国第三座双国际机场城市,到领事馆“第四城”,成都在对外开放、信息交流等方面,都显示了突出的敏感性,与一线城市,乃至与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产业的“信息差”都很少,再加之成都素来对新事物有着很高的接受度和包容度,这使得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经济、信息土壤,都比较扎实。
至于人才方面,拥有超2000万常住人口的成都是近年来全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旺盛的人口流入状态,也为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上的支撑。
政策方面,成都也是算走在前列。如2022年初成都就发布了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这在全国省会和副省级城市中尚属首个。
去年10月,在成都举办的世界文化名城全球大会发布了《世界文化创意中心城市报告》。该报告以巴塞罗那、曼彻斯特、柏林、奥斯汀、蒙特利尔、奥克兰、特拉维夫、成都和班加罗尔等九大城市为研究案例,并指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创新精神、政府支持、不断增长的专业人才规模,以及传统和现代的无缝融合等,正促使成都成为中国乃至亚洲一个充满活力的全球数字创意中心。
一定程度上,上述几大原因也是成都能够在包括影视在内的文化产业方面,不断展现出新面貌、开创新格局的底气。
3.软实力与想象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变得愈发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文化和创意产业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部门之一,全球文创领域每年产值达4.3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6.1%。
前不久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并要求,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众多高标准、高品质文化场所为成都文化产业的繁荣提供基础,图为成都金融城演艺中心。
文化和创意虽然相对于一般的“大工业”属于一种软实力,但它有着高度的包容性和跨行业的牵引力、整合力,不仅可以助推旅游、体育、信息、物流、设计等多个产业深度融合,丰富和优化经济产业结构,为高质量发展助力,还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新的消费空间。
事实上,全球城市发展史表明,城市经济越是发展到一定高度,文化产业的分量就越突出。甚至,古今之中外,那些能够真正在全球都享有盛誉的“大都”,都无不以自成体系的城市文化著称。以现代城市为例,伦敦是文化创意之都,纽约是文化之都,巴黎是时尚之都,东京是动漫之都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长期以来,国内文化产业兴盛的城市,主要还是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但发展到今天,作为新一线城市的成都,在文化、旅游、赛事、美食、音乐、会展、影视等方面所展示的活力与潜力,俨然在接过接力棒。这代表的实际上也是现代城市竞争的一个新的维度。
从近些年的人口流动趋势,以及年轻人选择城市的风向来看,那些最吸引人的城市,往往是具备鲜明文化魅力和特质的城市。因为它在满足基本就业需求的同时,也能够安放人们对生活、对宜居和精神文化的追求。在这个意义上,未来一座城市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软实力”,将越来越成为城市魅力的来源。
成都地标性街区“天府双塔-交子大道”。
对成都来说,在文化产业上的系统性发力,可以看作是这座城市对自身“软实力”的一种再升级。很多人知道,过去几年成都是炙手可热的“网红城市”代表,文旅、赛事、影视等方面的发展,也为这种“网红经济”贡献了重要力量。但是,“网红城市”尚只是一种比较浅显的注意力经济,而全方位打造“三城三都”、建设“影视之都”,打造西部影视产业新高地,更代表的是一种整体产业上的升级和优化。甚至可以看作是GDP总量突破2万亿的成都,加速谋求新突破的一种新路径。
比如,这次本届百花奖期间,包括重大项目类、重点作品类、战略合作类和基金类,成都就签约项目达120余个,投资额超170亿元。
可以预期,持续发力多维度文化产业建设的成都,将不断拓宽新的发展想象空间。这也将给新阶段的城市竞争,带来新的“想象力”。
郁斐 设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