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出门放松身心,没想到在景区变成大冤种。意料之外的极大落差感引发不少网友的共鸣,纷纷开始谴责。
谴责固然出于群情愤慨,但谴责之后,需要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
例如,无良商贩为何会 " 占山为王 "?例如,旅游乱象为何屡禁不止?
前一个问题不难解释。无良商贩无非是打着背靠景区、" 靠山吃山 " 的小算盘杀生宰客——都已经在景区摆摊了,不把商品卖得贵一些,又怎么对得起这里的 " 地利 " 呢?
这是不少在景区做生意的无良商贩的 " 共识 ",之前曝出的云南大理古城小摊贩宰客时称 " 我们这里都这样 ",揭露的就是旅游景区商贩 " 靠山吃山 " 的真相。
难解释的是后一个问题。旅游纠纷、宰客事件隔几天就报道一起,相关监管部门预防针没少打,但旅游乱象就是屡禁不止,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首先,监管部门的工作是否落实到位?
尽管旅游乱象各式各样,但这并非无从管理。商贩不会在荒郊野岭 " 守株待兔 ",而是选在游客密集的地方做生意,只要监管部门愿意费心,减少这些问题并不难。
其次,景区管理方同样也难辞其咎。
景区的管理方和景区商贩作为利益共同体,管理方和商贩还很有可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乡亲。一旦出现问题,是 " 清理门户 " 还是 " 平息事件 ",给出的答案还真不太一样。
最后也是最难处理的问题,是商贩本身。
监管无良商贩的活动范围尚且有迹可循,管理景区出现的违法行为尚且有法可依,但是要讲明白无良商贩 " 占山为王 " 的深层原因并纠正,还需要援引一个故事。
人民日报曾发表 7000 字长文,来描绘一个有些另类的景区:郝堂。它曾是再普通不过的村庄,却在改建后意外成为 " 最美村庄 ",这里保留了路不拾遗的淳朴村风,在城镇化与乡村同质化之间留住了乡愁。
郝堂村是景区,但它首先是村民的家。家丑不外扬,谁又愿意让自己的家受人非议呢?
反观 " 坐椅子 " 事件,商贩在与游客争论时称," 让我赚钱就没有那么多事了,你舍得花钱你就拍,你舍不得花钱你也可以不拍 "。
张口闭口,都是 " 赚钱 "。完全看不到对当地的情感认同与责任心。
并不是说做门前生意,商贩就应该被道德绑架、赔本赚吆喝。但在景区的庇荫下开辟 " 创收捷径 " 后,反过来让景区替自己背负骂名,这明显在 " 靠山吃山 " 时选择性忽略了反哺乡土的义务。
商贩能否真正悔过,我们难以求证,但仍有一句话需要奉送——
用蝇头小利抵押自己的家,自己的故乡,坐吃山空、得不偿失。
撰文 | 范盛杰 实习生李涵芝
* 文章为主编有态度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出品 | 潇湘晨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