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自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即“循环经济”概念首次写入国家文件算起,中国的循环经济已走过20年。
这20年来,在推动循环经济的制度与机制、技术与基础设施、金融与投资、土地与空间利用等各类创新的路上,有诸多政策制定者、研究者、企业家和工程师等,不断进行着思考、讨论与实践。
我们借助他们的讲述,梳理了过往20年中国循环经济的经验和成果,希望推动讨论与化解行动中的障碍,拓宽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是一位彬彬有礼的绅士。只在与他握手时,才意识到,这双手大而有力,其实深谙汽车制造所需的力道。他在宝马集团工作了三十多年,目睹和亲历了世界汽车工业面向循环经济的变革。2024年9月27日,2024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期间,高翔对澎湃新闻讲述了自己的体会。
实际上,作为循环经济的先行者,来自德国的宝马集团,有诸多受益于前瞻性布局的先例。如今,面向循环经济的一系列创新,仍然在宝马的生产环节和供应链条上持续发生,沈阳生产基地尤其积累了诸多经验。
循环经济需要坚持长期主义,也需要各方合力。越是困难时期,越不能被短期挑战限制,而是应该放眼长远。高翔强调,通过中德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大家相互学习,实现共赢,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高翔的讲述。
自身经历的循环:从拆换零件,到搭建回收系统
我在英国长大,从小就接触到循环经济和回收的概念。我还记得,我年纪很小的时候,人们会去废品场,从报废的旧车上找零件,用来修复他们的车。尽管当时的我还是个小孩,也会和父亲一起去那些地方。那时候,从报废的车上寻找可用的零件,来维持另一辆汽车的运行,是非常普遍的做法。
最初加入宝马时,我在车间工作过一段时间,这让我从另一面接触循环经济,也就是汽车大型部件——比如发动机或变速箱的更换。我们会使用再制造件——把旧部件送到再制造的地方,重新制造成可用的部件。我从中开始观察,循环经济是如何运作的。
2006年到2009年,我在宝马爱尔兰分公司任职期间,体会到通过立法实施以及政府支持,循环经济如何得以推动。那时,欧洲推出了《报废车辆指令》(End-of-Life-Vehicle,ELV),这项新的立法在2002年出台,2007年开始执行。在爱尔兰,我的任务之一是,建立符合《报废车辆指令》的配套回收流程和设施。这一过程中,需要与回收商和不同公司进行大量的沟通讨论,以确保消费者总能将车辆退回给我们。根据当时爱尔兰的法律规定,当一辆车到达生命尽头时,制造商需要回收它。这促使制造商真正思考整个回收过程。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到整个过程——即通过法律施行和政府支持,驱动我们的行为,推进我们的业务。整个过程并不容易。经过了相当艰难的沟通,尤其是与回收商的沟通,这一项目在2000年代初期到中期逐渐落地,这是在欧洲非常成功的项目,为产业链上相应公司的循环也奠定了良好基础。
宝马的循环经济实践:具备前瞻性,在可持续与豪华之间取得平衡
对于宝马来说,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理念。自1973年起,宝马集团便设立了首席环境官,很早就开始关注循环、回收、环境保护等话题。
1994年,宝马在慕尼黑郊区建立了宝马集团回收与拆解中心。初衷是深入了解拆解和回收流程和要求,据此优化汽车设计。而在开发新车型过程中,会有很多测试车被制造出来,它们使用完之后,不能销售,只能进行报废处理。由此,测试车成为拆解中心处理的车辆主要来源之一。在这个完全由宝马自建的中心里,进行拆卸汽车、回收材料等工作,过程中得到的相关经验,也对未来的汽车设计形成反哺。从1994年到现在,这个中心的规模扩大了很多,至今仍在高效运转。它帮助我们理解整个回收过程的基础,理解循环经济的运作,以及理解循环对公司的意义,因此十分重要。
位于慕尼黑郊区的宝马集团回收与拆解中心。电池包从制造开始,就考虑如何重复利用。图片来自宝马集团网站
这个案例体现出宝马的前瞻性。2002年,欧洲开始制定有关车辆报废的法律法规时,得益于1994年就建立了回收拆解中心,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与回收商探讨最佳的原材料提取方式和技术。这些前期积累的知识,使我们能在整个欧洲市场快速推进相关举措。
更为新近的循环经济案例,是BMW i循环概念车(BMW i Vision Circular)。这款车展示了我们对2040年未来出行的愿景,设计全面应用了循环经济的原则,实现100%使用再利用材料和100%可回收。这是宝马的长期目标。我们希望尽可能高效使用宝贵的地球资源。
从中可以看到,宝马如何在豪华和可持续之间取得平衡。应用再生材料可能让人联想到廉价或品质不佳,但这款车展示出,即使是再生材料,也能提供高品质和豪华的体验。
我们认为,环境保护的工作,不应只跟随法规要求而进行。之所以我们愿意为此投入资源和时间,是因为品牌和公司一直将对环境友好视为重要使命。从50年前设立首席环境官开始,我们就希望为世界带来最好,而不是向世界索取最好。
这一点已成为宝马公司员工的重要思维方式。比如,在沈阳生产基地,我们的员工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以用水为例,北方水资源尤为宝贵,沈阳的同事为节约水资源采取了很多方法。他们相信,通过每天的微小改进,最终能够实现巨大变化。正如中国古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相信,通过每天的持续努力,最终能够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刚从涂装车间出来的车身,在流水线上经过开放式的办公空间,员工由此感受到,这一生产过程把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而在消费者层面,特别是欧洲,年轻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时,会将环保作为考虑因素。他们倾向于选择对环境友好的产品。在中国市场,消费者的观念正逐渐转变。通过与BMW iX车主的交流,我们发现,他们选择这款车的原因之一,是对环境友好、符合可持续特征的材质。比如,采用橄榄叶提取物鞣制真皮的座椅内饰。他们愿意为可持续的特点买单。不过,这样的消费群体在中国仍相对较少,目前阶段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性价比高的产品。而作为豪华品牌,我们要确保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无需为品质和豪华感妥协,不必担心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宝马以引领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为使命,供大家借鉴经验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中国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有20年,政府一直以长期主义的视角,来推动这一事业。我在中国生活了十年,2014年刚来中国时,空气质量问题比较困扰大家。而十年后的今天,能看到明显的改善——绿水青山环绕,空气清新,蓝天白云令人心旷神怡。这十年间,无论政府、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在共同努力。人们意识到,只要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就能取得明显的成效。
对与人切身相关的事情,比如水、空气等,循环经济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大家能够看到实际的变化。因此,我相信未来这个话题会越来越重要。
当下,在很多领域,中国已经遥遥领先;而在某些领域,中国还有提升空间。通过中德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大家相互学习,实现共赢,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我们沈阳生产基地,宝马与产业链条上的各个部门,也在推动关于循环经济的共同行动,这里我想重点讲两个案例。
第一个例子,是我们对钢材的回收。2023年,我们实现了超过82,000吨废钢的回收。通过与钢铁制造商伙伴紧密合作,这些回收钢材重新回到钢铁厂,实现闭环生产。这个过程虽然简单,但至关重要。钢材在车身制造中占比很高,回收规模非常可观。
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冲压车间中的钢卷。宝马沈阳生产基地量产车型将逐步使用低碳汽车用钢。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第二个例子是我们非常引以为豪的——动力电池原材料的闭环回收项目。我们这里应用了最新的技术,而动力电池回收是当前所有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都必须面对的挑战。电动车不再有尾气排放的问题,但动力电池中的稀有金属材料值得关切,它们是不可再生资源。妥善处理退役电池,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都有重要意义。宝马很早开始与清华大学、华友循环等合作伙伴一起研究建立闭环回收系统。甚至在整个宝马集团内部,这样的尝试都是第一次。过去,不同部门和业务线各自为战,但我们现在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闭环。
沈阳铁西工厂里达厂区绿色光储一体站,宝马回收的汽车动力电池在此进行梯次利用。
经销商网络也是循环链条的重要环节。截至目前,已有80%的经销商建立了店内的回收设施。2023年,我们成功回收超过1000吨动力电池原材料,它们直接回到上游电池生产商,用于新电池的生产。这个数量的原材料,足以制造2400台BMW i3 eDrive35L的全新动力电池。尽管目前而言,原材料回收量不大,因为电池回收高峰期还没有到来,近两三年集中上市的电动车型尚未达到其生命周期的末期。而未来随着回收电池数量增加,能够被重新利用的原材料数量会非常可观。
所以,动力电池回收不仅关乎环境效益,还具备经济上的可行性。回收回来的金属原材料,如镍、钴和锂,都是高价值的金属。这个过程中,我们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兼顾。
关于这个成功范例,我们不仅在宝马集团内部推广,也乐于与业内企业分享相应经验。我们的使命就是,在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课题上引领行业。这样,大家可以借鉴我们的经验,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最近几个月,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售渗透率已超过50%。如何处理退役动力电池,是共同的挑战。建立成熟的回收体系,对中国市场至关重要。我们很高兴能够在这一领域先行一步,能够将相关经验分享给同行。
循环经济最关键的是合作。比如,中德之间有很多可以交流和学习的地方,宝马在中国也与产学研等各方伙伴保持良好沟通。归根结底,绿色转型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事业。它并非单个企业能够独立推动,也不是仅靠政府立法就能实现,而需要大家的共同行动。因为,创造更美好的世界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也是我们共同的利益所在。
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宝马与合作伙伴合作,将退役的汽车动力电池在生产车间的叉车上进行梯次利用。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正如之前提到的,我们在动力电池闭环回收方面的模式,已在欧洲和美国得到推广和应用。我们也希望,将德国30年的回收和拆解中心的经验分享到中国市场。这是持续性的、双向的交流。目前,中国在电池技术和电气化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我们一直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先进电池企业合作,探讨如何更高效地推进循环经济。总而言之,我们希望把在中国的领先经验推广到全球,惠及到其他市场。
还有另一个具体案例,我们在经销商层面推动绿色转型的“领创绿星经销商”项目。获得绿星店称号的经销商,需要在日常运营中达到相关标准。如使用一定比例的绿色电力,减少废弃物等。一个特别的例子是关于机油的。日常的车辆维修保养中,机油用量很大,过去通常用小塑料桶包装,因为客户希望亲眼看到机油是官方正品。但小塑料桶意味着,单位用量的机油对应产生更多塑料废弃物。因此我们与经销商合作伙伴一起努力,说服消费者接受集中包装配给的机油,“小桶变大桶”,减少塑料废弃物。
关于“领创绿星”项目的标准和要求,我们也分享给了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我们认为,这些标准不应仅是宝马的专利,我们期待能够鼓励整个行业进行此类转型。我们的责任是,树立全行业共同遵循的标杆,引领行业朝正确的方向迈进。也许并非所有协会成员或其他经销商集团、汽车品牌都会据此照做,至少大家都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所以,我认为这是关于“循环”的另一个范例,我们的经销商深度参与进来,在可持续发展的议题上支持我们。
隔绝市场上的“噪音”,以长期主义视角面向未来
20年前,老百姓可能认为环保是个大话题,是政府的责任,由政府负责就可以了,但现在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与此有关。对我们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与政府、学术机构和媒体等合作伙伴共同努力,积极为可持续的话题发声。
这个重要的话题,关乎每位消费者,需要齐心协力。我们可以一起努力,引导消费者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最理想的方式,是为客户消除后顾之忧,让他们觉得,参与其中是简单自然的事。客户如果在面对整个过程时,感到无需付出额外努力,他们就更愿意与我们站在一起,共同解决一些问题。动力电池的闭环回收是很好的例子。客户无需担心如何处理废旧电池,可以轻松地将电池交还给我们,由我们来处理。
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认同,消费者选择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牺牲生活品质,或付出额外努力。可持续之道可以建立在“兼得”,而非“取舍”之上。我们的目标是,为消费者提供“既要又要”的解决方案:既提供环保低碳的产品,又满足人们对豪华品质的期待。例如,享受纯粹驾驶乐趣的同时,也能获得高效的能耗表现;既要有豪华的体验,又要确保可持续。
“兼得”是宝马多年来一直在应对的挑战。消费者看到了我们产品在这方面的价值,这是对我们努力的认可。正如之前提到的,如果一件事所造成的影响,与大家的生活乃至子孙后代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会更能理解它的意义。
宝马沈阳生产基地,生产出来的宝马汽车从这里被运往各地。宝马运用铁路海运、电动卡车短驳等低碳整车联运方式,令该物流环节的二氧化碳单车排放量降低了51.3%。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我们看待事物是基于长远的视角。作为一家百年车企,我们习惯于从长期视角审视短期的波动和热点。从长远视角来看待问题,并据此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对宝马而言,这是至关重要的。
“卷”是中国当下的流行词。汽车行业也正在面对一些挑战,但从长期来看,我们仍然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很有信心。短期的需求下降不会是常态。我们需要审慎分析当下的市场潮流,思考什么是对未来汽车和出行真正有意义的。
全球范围内,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正在对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在中国有3000多名本地研发人员,他们每天都在关注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理解这些需求,并将其反馈给整个集团,以影响我们的全球战略。
总的来说,我们对“卷”这个词的应对策略,是着眼于长远。就像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不是短暂的潮流,而是需要长期关注和投入的事业。必须隔绝市场上的“噪音”,才能专注于长期的愿景。
宝马沈阳生产基地绿意盎然。这里建有7500平方米的生物多样性花园,有广阔的草坪和11000多株不同种类的树木。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宝马决定投身电动化时,正值2008年金融危机,欧美市场受到很大影响,大家都在减少投资,但我们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推进“Project i”项目,坚定投资电气化。与之类似,过去一百年里,在公司的许多关键时刻,我们总是用更长远的目标和眼光去做决策。
越是处于困难时期,越不能仅局限于应付短期挑战,应该放眼长远,持续展望未来。目前在中国,我们也面临着类似挑战。如果仅基于今天的情况来做决策,那可能是错误的,尽管当前市场面临挑战,但无论在电动化还是工厂建设方面,我们仍然坚定不移地增加在中国的投资。这就是我们用长远视角做决策的方式。
其中,我们的核心主营业务一直没变,是汽车和摩托车制造。回首100年前,我们从制造飞机发动机起家,摩托车和汽车业务后面才逐步发展起来。而我们关注的重点,一直是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出行解决方案。
有时一些关乎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事务,看似并非车企要做的事情,但实际上跟出行息息相关。作为一家出行公司,我们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研究直接影响公司业务的领域,比如出行服务。过去10 年里,我们有不同的移动出行服务选择,如共享出行等。我们有一家名为BMW i Ventures 的风险投资公司,它着眼于不同领域的长期机会,包括与可持续性和循环经济相关的技术和项目,这些都是我们战略的一部分。
宝马沈阳生产基地探索地热能利用,钻井到地下约3000米获取地热资源,此前在环境、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论证。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再比如能源转型,这并非我们的核心业务,但我们需要去了解这些内容。以电池为例,虽然我们自己不生产电池,但在德国,我们有一个宝马电池制造能力中心,其职责是研究电池技术及其制造过程。我们需要这些专业知识,以便能够与电芯供应商进行深入合作。而在沈阳,我们正在研究地热能的使用。宝马并非一家能源公司,但我们要去研究,怎样能让生产过程当中所用的电能更清洁,减少整体的碳足迹。所以,这些话题其实跟我们息息相关。
我认为,出行领域的下一个重要课题是氢能源。市场上目前没有太多企业在做氢燃料技术方面的工作,但我们认识到这一领域的潜力。这种做法非常符合宝马的风格,我们始终走在创新最前沿。我们相信,作为一种技术路径,氢燃料很有前途。市场上不可能百分之百是电动汽车,在某些地区,氢燃料电池车可能比电动车更具可行性。2024年的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我们展示了宝马 iX5氢燃料电池车;2028年,我们将推出首款面向市场的量产氢燃料电池车。
最终是人的力量在驱动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创造让人勇于再思考的环境
推动循环经济的过程中,经济效益无疑是重要因素,外部驱动力量等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无论绿色技术、可持续发展,或其他领域,最终是人的力量在驱动业务发展。而且每家公司都是如此。
宝马沈阳工厂办公区的大门前和大厅内,有一组艺术装置。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在宝马,我们充分尊重员工的创新自由。特别是以沈阳为例,我们设立了许多创新工作室,鼓励员工创新。在宝马沈阳生产基地,我们有位在冲压车间工作的小伙子。他关注到,如果在压制钢板过程中调整切割方式,将公差缩小1或2毫米,就能减少材料浪费。以一年生产80万辆汽车计算,能节省成百上千吨钢材。这个例子就是,从公司角度出发,为员工提供空间,鼓励他们基于现有工作流程进行再思考,每天寻求小小的进步,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成果。
当我走访沈阳工厂时,我发现,大家都在以创新的思维,去思考如何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员工们的自我要求很高,公司也为他们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和动力。华晨宝马成立20年,已形成了一种勇于再思考(Rethink)、努力提高能效、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公司文化。
在宝马冲压车间工作的郭迎亮,从自身负责的工艺环节出发,提出了压制钢板的新办法,减少钢材废料产生,令生产更为精益减碳。从与供应商的协同,到在车间生产线得到支持,经过小规模测试证明可行,该方法又在更多生产线上推广。 澎湃新闻记者周平浪 图
公司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文化,不是因为我个人,也不是因为管理层,而是源于我们在中国的近30000名员工伙伴。每次我走进工厂,都能感受到大家的热情、对工作的自豪感,以及内在的驱动力。生产线上的员工经常问我,客户是否对产品满意,或其他任何反馈。因为,他们对自己生产的东西非常自豪,他们真的希望得到认可,来证明自己正在努力的事情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因此,我们总会为他们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客户反馈。对他们来说,这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热情的来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