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创立刚满11年的大学,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科技成果转化硕果。近日,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从上海科技大学(下称上科大)获悉,2023该校共孵化10家企业,2020年至2023年,累计孵化科创企业41家,投后估值近70亿元。初创企业集群已经成为该校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的主力军。
这些初创企业主要分布在信息技术+AI、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集成电路和医疗设备等领域。其中,信息技术+AI领域占比最高,达到43%;其次是生物医药领域,占比为35%;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各占6%。
此外,2018年至2022年,上科大连续五年位居全国高校专利许可合同金额榜前列。
这所年轻的大学为何能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先锋?日前,澎湃科技记者带着这一问题,探访了该校。
不为学生设限,鼓励学生带成果创业参与项目
在上科大信息学院MARS实验室里,一款高智能机器人模型“索菲亚”展示了自己的演唱技能。
“索菲亚”现场与澎湃科技记者互动
“索菲亚”不仅能自主对话,还能模拟人类面部超62种表情,会随着人类面部表情发生变化,“你生气时她就会生气,你开心时她也会开心。”上科大信息学院教授许岚告诉澎湃科技记者。
据了解,MARS实验室是以研究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技术在各领域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实验室,旨在将人工智能、计算成像,增强现实、定制化芯片等技术融合实践应用,实现在交叉领域探索科技创新。该实验室通过穹顶光场系统这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动态扫描设备,结合先进的光场成像算法,可以重建小到蛋白质结构、大到城市物的3D数据模型。目前该实验室在国内的图形学和3D视觉领域,已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
许岚称,在上科大的科创教育体系中,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现象突出。今年6月下旬,许岚带领的学生团队获得IEEE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CVPR)最佳学生论文奖,论文的前三位作者均为上科大在读或毕业学生。
许岚称,虽然在日常科研工作中,并不会刻意考虑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落地,“但在实践中,会发现一些科研成果可以解决产业界的实际问题,比如广场扫描、人脸重建以及3D生成等。”许岚表示,当技术逐渐满足实际需求后,校方会开始尝试孵化创业团队,将技术转化为产品。比如,成立于2022年的上海科技大学孵化企业影眸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下称“影眸科技”)已完成Pre-A轮融资,该公司的核心成员均来自MARS实验室。
成立技术转移办公室,推动技术转化
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是上科大与生俱来的基因。
上海科技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副主任薛洁在接受澎湃科技采访时说,上海科技大学自2013年9月建校后便采取了多项措施,鼓励教授、学生利用自身知识和技术进行科研成果创新转化。
2019年,上海科技大学成立技术转移办公室(OTT:OfficeofTechTransfer),专门负责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不同,上科大OTT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全周期、全过程、全生态的闭环体系经营者。它不仅是学校行政管理的职能部门,更是成果转化与创业实践教育生态的核心推动力量。
“技术转移办公室的运作方式和机制倾向于与国际大学的最佳实践接轨。机构设置和运作机制精简、高效。”为更好地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技术转移办公室自成立以来团队吸纳具有企业背景的人才。
在专利申请方面, 2013年建校至今,上科大专利的申请量持续稳定快速增长,通过专利合作协定(PCT)途径申请的外国专利申请数量最高时占比达到30%,专利布局形成明显的全球化趋势。
除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上科大每年也会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为创业团队提供展示机会,并帮助他们与投资者对接,以促进投融资的达成和技术的许可转化。
目前,上科大OTT连续六届双创大会累计服务了上海等13座城市的104所高校院所的2500余位师生,超过960位投资人参加六届大会,仅上科大获奖项目中41%已实现转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