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是上海市与大阪市缔结友好城市五十周年,为纪念两个姐妹城市半个世纪的深厚友谊,上海博物馆携手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共同策划了“中国陶瓷·至宝竞艳”展。
10月18日,“中国陶瓷·至宝竞艳”展在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开幕,展览精心挑选了中国历代名窑杰出代表作品,重现中国陶瓷艺术的辉煌历程。
上海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是青铜、陶瓷、绘画、书法、雕塑、玉器、货币等中国文物的宝库,陶瓷收藏享誉世界。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主要收藏中国、日本和韩国等陶瓷,其藏品的“质”与“量”,都堪称 世界一流,其中“安宅收藏”更是陶瓷界的翘楚。
展览海报
据上博介绍,为了纪念两座城市友谊的重要时刻,上海博物馆与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依托两大机构丰富的馆藏资源,精心挑选了中国历代名窑杰出代表作品,重现中国陶瓷艺术的辉煌历程。让观众近距离地欣赏绚丽的唐三彩、雅致的宋代名瓷以及独特的明清青花与彩瓷,从釉色的光泽到纹饰的精美,从器型的优雅到工艺的巧妙,感受陶瓷艺术的细腻、精巧与深邃,领悟中国陶瓷艺术的无穷魅力。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该展是2022年上海博物馆发布“大博物馆计划”后,在海外举办的“百物看中国”系列文物艺术出境大展第二展。本次展览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指导。
展览的第一部分“至宝精华”是上海博物馆藏元明清景德镇窑精品瓷器,12件展品全部来自上海博物馆,强调景德镇作为世界瓷都的卓越地位,及其对全球陶瓷艺术发展的深远影响。
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瓜棱瓶,明洪武 景德镇窑
上海博物馆
“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瓜棱瓶”因器形酷似石榴,故又名“石榴尊”。通体起棱,下凹的棱线使器物呈十二花瓣形,通体以釉下铜红装饰,自上而下共分十层。口沿一圈回纹,颈部为如意云头纹,其下依次绘变形莲瓣、朵云及如意云头纹,内以折枝莲花填充。腹部主题纹饰为十二组串枝花卉,有扁菊、山茶、莲花、牡丹、百合等,底部配以湖石,花卉在棱线构成的空间内纵向伸展,舒展昂扬,散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胫部及圈足处饰仰覆莲瓣、回纹及卷草纹。纹饰层次繁多,但却繁而不乱,有元代遗风,而构图较元代舒朗,画法亦趋向工致,呈现出典型的洪武官窑风格。
珐琅彩竹菊鹌鹑图瓶,清乾隆 景德镇窑
上海博物馆
“珐琅彩竹菊鹌鹑图瓶”胎质莹白如雪,釉色光润柔和。器身用珐琅彩画九只鹌鹑,湖石,辅以翠竹、花卉等,寓意“长治久安”。底有蓝料“乾隆年制”双行四字篆书款。造型端庄秀巧,图案温润柔丽,传世弥足珍贵。
珐琅彩是康熙晚期受从欧洲进口的铜胎画珐琅影响而新创的一种瓷器釉上彩装饰技法。珐琅彩瓷器的制作方法是先由景德镇御窑厂烧造好白瓷胎,选用精品送到宫中,在造办处珐琅作加彩装饰并烧成。所用彩料在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均为进口珐琅料。从雍正六年开始,清宫造办处已能自炼珐琅料,而且色彩种类超过进口料。
珐琅彩瓷器主要烧造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制作极为考究,因此本高而产量低,之后长期秘藏于宫中,现存制品多数为小件器物,常见器形有胆瓶、玉壶瓶葫芦瓶、双联瓶、盘口瓶、灯笼瓶、盘、碗、杯、盒等。画风受西洋绘画影响,讲究透视比例。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第二部分“至宝再兴”的展品为上海博物馆14件藏品和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的1件藏品。展览通过实物、文字、图片等形式介绍相关的考古发掘情况及学术研究成果,阐释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情况及其风格特征,展现其时代的艺术魅力和整体风采。
青花矾红海兽纹碗,明正统-天顺 景德镇窑
上海博物馆
“青花矾红海兽纹碗”胎质洁白细腻,釉层莹润肥厚。整体制作精良,毫无瑕疵,为典型的官窑产品。碗外壁的主题纹饰为海水瑞兽纹,以青花绘海水,以矾红绘瑞兽,青、红相间,色泽清亮明快。瑞兽共有九种,分上下两层排列,上五下四,驰骋于汹涌波涛之中。海水瑞兽纹在永乐时期的高足碗上就已出现,以青花绘海水,以釉里红绘瑞兽。除了在高足处绘四种瑞兽以外,碗外壁也绘九种,也是上五下四排列,瑞兽的种类与其所处的位置与本器相同。宣德朝的海水瑞兽纹碗也是这样的布局,同样的瑞兽处于同样的位置。可见,永乐时期设计的画稿一旦确定,就一直沿用下去。
这种海水瑞兽纹一般用在碗、高足碗、高足杯、盘或者梨形壶等实用器上,都是成套生产、成套使用的。除了以青花绘海水,以红彩绘瑞兽之外,还有以红彩绘海水、以青花绘瑞兽的品种,另外,还有全部以青花绘成的海水瑞兽纹器物。2014年在珠山发现的空白期地层中,出土了相当数量的相似产品。传世品中也有不少。
青花琴棋书画仕女图罐,明正统-天顺 景德镇窑
上海博物馆
“青花琴棋书画仕女图罐”的颈、肩、胫部依次饰卷草、折枝花卉及蕉叶纹一周,腹部主题纹饰为仕女四组,抚琴、对弈、读书、赏画,间以湖石松竹,成琴棋书画之文人四艺。
画中仕女体态端庄,环髻高耸,其额角面容、发样服饰、庭院场景甚至焚香所用之案几香炉,皆与明宣德十年金陵积德堂刊刻的《金童玉女娇红记》所附版画十分相似,画样虽非直接来自此书,但体现了相近的时代风貌。
青花人物图罐,明正统-天顺 景德镇窑
上海博物馆
“青花人物图罐”的腹部主题纹饰为寻芳访友图。二层亭台之上,一男子凭栏远眺,目光所向之处,三位文士正策马而来,另有三名仆童携琴担食,跟随其后。
类似题材大罐在海内外公私收藏中皆有所见,如大英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美术馆、雅加达国立博物馆等,数量较多,纹样繁简不一。大英藏品绘制较详,二楼除凭栏男子外,另有仆童二人,一童指向来客,似与主人通报,一童手捧酒瓶,暗示酒食已备,一楼仆从已将大门洞开,预备迎接,期待佳客的涵义更加清晰。这些大罐的构图、人物姿态都极为相似,其最初粉本可能同一,只是在图像流传的过程中逐渐简化演变。此罐只绘一人待客,纹样虽简,却添“心旌切切望容仪,欲语恁栏岂是痴”,“眼穿此日凭栏客”之诗意。
青花松竹纹碗,明·15世纪 景德镇窑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住友集团捐赠/安宅收藏)
“青花松竹纹碗”是十六瓣轮花形的碗。尺寸虽大,但手感轻盈。碗的内外,以独特的涡卷状云气纹分隔,在间隔中以青花描绘松树、竹子、芭蕉、桥梁和栏杆等纹样。青花的浓淡变化与动感的笔触交织,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展览现场
展览第三部分“至宝竞艳 ”呈现了上海博物馆和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名窑精品,是本展览的重点部分。展品24件来自上海博物馆,26件来自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共计50件,它们均是历朝历代各地名窑的精品佳作,代表着中国陶瓷艺术的卓越成就和非凡魅力,共同勾勒出中国陶瓷艺术的壮丽画卷。
青釉褐绿彩帆船图执壶,唐 长沙窑
上海博物馆
“青釉褐绿彩帆船图执壶”是长沙窑9世纪的典型产品之一。腹部用褐绿彩绘制帆船纹,线条清晰流畅,极为少见,船身前大后小,悬挂长方风帆。尽管阿拉伯船以三角帆闻名,但考古证据显示,早期航行在印度洋上的阿拉伯船使用长方形风帆,打捞出水十二世纪阿拉伯船只,风帆仍为长方形,这一帆形甚至延续至十五世纪。此外,前大后小的船体构造在阿拉伯船只中极为常见,而中国船只最宽处通常在船体中部靠后,从构造看,此船似乎与阿拉伯船更为接近,但唐代文献中也有被称作“海鹘”的船只,前大后小,因此目前尚难确认船只属性。现今存世的唐代海船图像极为稀少,香港中文大学亦藏有一件帆船纹长沙窑执壶,这两件执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九世纪海船图像资料。
印花云龙纹盘,北宋 定窑
上海博物馆
“印花云龙纹盘”盘内印云龙纹,内壁印绵密祥云,形成云气缭绕的氛围,衬托着盘心的蛟龙,龙鳞历历,须发飘逸,宛若腾云驾雾一般。此器工艺精湛,印花清晰可辨,实为北宋定窑不可多得之佳器。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一带。曲阳宋代时属定州,故名定窑。定窑的烧造历史悠久,其始烧年代为唐,一直延续到元代。宋金时期是定窑烧造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年代,当时的大宗产品为白釉,其次有黑釉、酱釉等。白釉是烧造最多的产品,胎白质坚,胎体轻薄,釉色白中泛牙黄色,装饰技法以印花繁密规整而著称,其它还有划花、刻花。装饰题材丰富,有莲瓣、龙凤、牡丹、婴戏、鸳鸯、莲池游鹅等。北宋时期曾经为宫廷及官府烧造瓷器,在定窑窑址出土有刻“官”“新官”“尚食局”等款识的瓷片。
青釉贯耳瓶,南宋 郊坛下官窑
上海博物馆
“青釉贯耳瓶”形制端庄凝重,具有典雅朴的艺术特点,造型仿自古代铜制投壶。宋代官窑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北宋官窑至今仍未发现,南宋官窑是宋室南渡后在临安(杭州)另立的新窑。南宋官窑又有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之分。现今发现的杭州乌龟山官窑,应为文献所说的“郊坛下官窑”。乌龟山官窑产品以造型和釉色取胜,有厚釉薄胎和薄釉厚胎两类。此瓶釉厚而润泽,釉色呈粉青色。底足无釉,露出赭黑色胎骨,有“紫口铁足”之特征。釉面有细密开片。
飞青瓷花瓶,元·14世纪 龙泉窑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住友集团捐赠/安宅收藏)
“飞青瓷花瓶”的青釉上散布着铁锈色不规则斑点。在日本这类瓷器被称为“飛青磁”,特别为茶人所钟爱。无论是釉色还是铁斑装饰,这件青瓷瓶在同类中都堪当一件优秀作品。它的器形俗称“玉壶春”。细长的颈部和丰满的器腹相映成趣,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圈足的底釉被削去大约有5毫米左右,露胎部分呈深红褐色。这件作品是大阪豪商财阀鸿池家族的传世品,类似的作品在英国的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和瑞士鲍尔基金会远东艺术博物馆的系列藏品中均可得见。
青花云龙纹梅瓶(“春寿”铭),明洪武 景德镇窑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东畑谦三先生寄赠)
“青花云龙纹梅瓶”的器形不同于元代的梅瓶,具体表现在由肩到底部轮廓的起伏变化。底部较厚,挖出圈足。瓶口竖立带盖,盖顶有宝珠形纽。瓶体装饰没有分出装饰带,描绘五爪龙和灵芝云纹。五爪龙从元代开始就被规定为象征帝王的纹样,一般情况下是被严格禁止他用的。在南京的明洪武宫殿遗址中,发现有类似的描绘灵芝云纹和龙纹的青花瓷和其他种类的残片,证实了这件作品也可能是明初洪武年间供给宫廷的产品。瓶体肩部书篆体包含吉祥意味的“春寿”二字。
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3月30日。
(本文根据上海博物馆资料整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