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回家,做勤劳贴心的好孩子,父母就会开工资。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批被称为“全职儿女”的群体,指的是年轻人脱产寄居父母生活,并通过付出一定的劳动换取经济支持,比如陪父母看病、旅行,同时保持学习,尝试找到职业目标,比如考公、考研上岸。
有人说这本质上是父母把家里请保姆的钱用在了孩子身上;有人认为这是当代社会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具有职业精神的新型脱产生活方式;也有人觉得这不过是被文字美化了的又一种“啃老”,是当下年轻人不思进取,自甘堕落的体现......
“全职儿女”到底是什么?背后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和代际差异?它会成为一个无法阻挡的持续性趋势吗?澎湃问吧邀请江苏省社科院副研究员何雨,聊聊“全职儿女”现象的本质。
点击图片即可提问
全职儿女≠啃老
@西瓜可乐味:请问全职儿女和啃老族、家里蹲,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何雨:简单地说,一个是暂时性的困难,一个是长期性的状态。前者与父母之间,还存在一个并未言明的契约关系,即,父母支持子女不是无条件的,而是要求子女必须承担照顾家务的责任,具有权利义务上的对等性。相对来说,后者就纯属单方面的索取,是父母精神与物质上的沉重负担。
@我丢嘞:“全职儿女”和“啃老”不就是一个意思吗?
何雨:不是一个意思。二者的形成机理完全不同。全职儿女,更多的是大环境收缩下的社会性问题,是社会机会供给不足引发的结构性问题。只要社会重现活力,涌现更多机会,那么,大多数全职儿女会重新融入社会的。当然,如果宏观环境改善有限,社会机会总供给依然偏紧,那么不排除部分全职儿女会演变为啃老族。这也是政策应该未雨绸缪的地方。
@澎湃网友Y3IBFz:何老师,您认为什么是啃老?
何雨:我的理解,啃老就是有养活自己的能力,但没有养活自己的意愿,把自己的生活来源寄托在父母身上的一种现象。
@沧浪横行:全职儿女寄养家中的行为,是为了提升自己、为工作做准备,还是以此为职业换取生存?
何雨:首先,这一选择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职业精神,即要以劳动换取报酬。只不过说,由于宏观环境不景气,嵌入到社会中的就业受阻,于是就策略性地以家务劳动的形式进行就业,服务于自己的父母。在此过程中,父母为全职儿女提供一个缓冲期,使之可以更加从容地进行职业选择。
@代码再敲也看不懂:不知道为什么我发现身边全职女儿要比全职儿子多。您的调查中有涉及性别比例吗?
何雨:你的这个发现,还是蛮有代表性的。从实际调研中看,全职女儿确实要比全职儿子多得多。原因可能有:一是女性更愿意表达,所以能够把全职的状态公开;二是在社会的角色期待中,男性必须要承担更大的养家责任,同时,其能够接受的工作类型谱系更为广泛,如若实在不行就到工地打工,这使得男性就业规模总体要大于女性;三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性别歧视,也让更多的就业岗位或机会向男性倾斜。
社会影响及未来趋势
@小兔兔:请问您,全职儿女能否是独生子女的养老方式?毕竟减少了社会负担。国家是否应该鼓励?
何雨:不排除这会成为少数人的选择,特别是家庭经济条件富裕人群的一个选择,但很难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毕竟,父母的年龄不小,退休以后工资也不高,无论是在支持子女的力度上,还是时长上,都会受限。一旦长期脱离社会,当父母离开后,就会失去经济来源。
此外,人是社会动物,脱离社会而存在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综合考虑,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大规模采取这一选择,都会得不偿失,基于此,个人不建议国家进行鼓励。
@zzZ多喝白开水:父母养老的钱用来养长大成人有工作能力的子女,如果这种现象变得普遍,是否对社会经济有消极作用?
何雨:这是一个假设性问题,也幸好是假设性问题。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化,当然会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消极作用。且不说长期依靠父母会带来亲子关系危机,父母也无法一直供养成年子女,就是从社会发展看,也是资源的巨大浪费。
过去,我们的现代化进程,就是受益于所谓的人口年轻化的红利。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加速来临,传统的人口红利已经衰竭,如果既有的年轻人无法获得融入社会的足够的岗位与机会,那么由人口少子化、老龄化所引发的危机会更加严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