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舟铁路是中国浙江省境内连接宁波市与舟山市的高速铁路,作为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年)》重大项目,正处于关键建设阶段,其中位于浙江宁波与舟山之间金塘水道下方的金塘海底隧道建设成为当前攻坚任务的核心。这条隧道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长的海底高铁隧道,施工难度极高。
2024年9月14日,中铁十四局技术人员通过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智慧工程监控管理平台进行远程施工管理。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金塘海底隧道全长16.18公里,直径14.57米,最深处达78米。据甬舟铁路项目盾构机长彭超介绍,隧道建设过程中面临五大“世界之最”,即长度最长、埋深最深、水压最高、地质最复杂、建设难度最大。这为整个项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隧道中段的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岩土复合地层使得硬岩与粉质黏土并存,软硬不均的地质极大增加了盾构机的刀具磨损及掘进难度。此外,隧道经过9处断层和6处节理密集带,使得施工风险和复杂性进一步升级。
为此,项目团队对盾构机实施了多方面的创新改进。该盾构机配备了国际先进且自主研发的第六代智慧盾构系统,创新应用了隧道智能及绿色建造新技术,并率先引入超前地质预报、饱和带压换刀、盾尾同步双液浆、盾体双层壳体、管片浮动监测以及壁后注浆扫描等12项尖端科技,旨在提升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针对地层软硬不均的问题,团队对盾构机的刀盘还进行了专门的冲刷设计,通过在刀盘中心安装冲刷管路,刀盘中心区域可实现反复冲刷,避免黏土残留,保障其在高强度硬岩地层掘进时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同时有效减少刀具磨损。
其次,金塘隧道海底最大埋深达78米,最大水压高达1.0兆帕以上,相当于在每个成年人手掌上压上一吨的重量。如此高的水压对盾构机的密封性提出了极高要求。
据中铁十一局甬舟铁路项目负责人王双介绍,项目团队对盾构机密封系统进行了全面强化,确保在高水压环境下能够持续稳定作业。通过创新的密封设计,成功防止了外部水分和泥浆的侵入,降低了机械故障风险,为施工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
金塘海底隧道的另一个重大技术挑战是如何实现“甬舟号”和“定海号”两台盾构机在海面下78米处实现无缝对接。为确保对接精确无误,项目团队为“甬舟号”配备了全球最先进的导向系统。同时,为应对掘进前方可能遇到的不良地质情况,“甬舟号”还装备了超前地质预报和注浆加固设备,以提高对不良地质的适应能力,从而保障盾构机对接时的精度和安全性。
2024年9月14日,中铁十四局技术人员在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甬舟号”盾构机内作业。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此外,“甬舟号”盾构机的设计充分考虑了项目完成后的拆解问题。其双层壳体结构不仅便于在项目竣工后实现“金蝉脱壳”式的解体,还能够在外壳保持对地层支护的同时,有效应对海中高压和空间狭小等复杂环境下的原位拆解挑战。
甬舟铁路全长76.4公里,预计于2028年建成通车,届时宁波至舟山的通行时间将从目前的1.5小时大幅缩短至仅26分钟,显著提升两地之间的交通便捷性,并加速两地在经济、文化及人员流动方面的融合,带动沿线产业升级发展。作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枢纽工程,甬舟铁路这一凝聚中国工程智慧与创新精神的超级项目,将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树立新标杆。
长三角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发布三项创新成果
日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发布三项制度创新成果,分别是: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共编联审机制、实施体检评估机制,以及共建区域总规划师制度。这些机制旨在解决跨行政区空间定位不一致等问题,实现规划、土地和项目建设的跨区域协同,并构建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来源:浙江日报)
2024年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工会工作联席会议在常州召开
10月10日,2024年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工会工作联席会议在常州召开。会上,三省一市工会围绕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会议期间还举办了长三角地区职工科技创新成果展,展示了近年来在工匠培育和群众性创新创造活动中的成果。会议公布了第二届长三角大工匠、第三届长三角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以及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名单。(来源:常州发布)
经济
上海碳市场连续11年100%履约
10月10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宣布,截至9月30日,上海试点碳市场纳管企业已全部完成2023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创造连续11年100%履约的纪录。上海试点碳市场启动以来,现货累计成交2.56亿吨,成交金额50.81亿元。2024年,上海创新实施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机制及预配额提前发放机制,进一步提升了碳市场的活跃度。(来源:解放日报)
安徽551个重大项目开工
10月8日,安徽省第四批重大项目开工动员会在合肥举行,共有551个项目,总投资4268.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26.1亿元。其中,3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有22个,50亿元以上的项目有15个。(来源:安徽发布)
安徽工业制造业实现“四个重大转变”
近日,安徽省政府宣布省内工业制造业实现了“四个重大转变”,展现出显著的质效与规模提升。具体包括:从农业大省成功转型为工业大省,通过改革和创新推动制造业快速增长;从能源原材料基地发展为新兴产业聚集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大幅提升;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与集约发展成效明显;从内陆腹地跃升为开放新高地,吸引了大量外资和项目落地,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来源:安徽日报)
江苏船舶出口规模持续全国居首
据南京海关统计,今年1—8月,江苏出口各类船舶总值692.7亿元,同比增长75.1%,出口规模位居全国首位。其中,民营企业贡献了296.5亿元,同比增长128.4%,占全省船舶出口总额的42.8%。集装箱船、液货船、散货船的出口分别增长129.7%、155%、17.8%。(来源:新华日报)
江苏出台《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近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将基本健全银发经济产业体系,建设10个以上特色园区,新增2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方案》聚焦老年产品制造业、智慧健康养老、适老化改造等领域,推动适老家居、养老机器人等产品的研发应用。同时,江苏将通过发放银发消费券、体验券,打造银发消费品牌,促进老年消费,推动银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来源:新华日报)
杭州开展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
10月8日,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在杭州正式启动,工、农、中、建、交五家银行系AIC与地方国企签署合作协议,意向投资规模达900亿元。该试点的启动将为杭州的科创企业带来更多银行资本支持,推动创新发展。(来源:浙江日报)
产业
全国首个智能视觉产业创新联盟在诸暨成立
10月10日,2024智能视觉产业发展大会在诸暨举行。会上,诸暨市政府与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成立全国首个智能视觉产业创新联盟。该联盟由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及1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共同发起,旨在推进技术创新、产业进步,构建跨行业交流平台,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助力诸暨打造“视觉之城”。(来源:浙江日报)
科技
中国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在上海点火成功
10月7日,中国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在上海临港成功点火。这是中国首次自主研发的最大功率、最高技术等级的重型燃气轮机,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整机试验验证阶段。该燃气轮机的技术性能与国际主流F级产品相当,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将推动燃气轮机基础学科和产业技术的发展,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来源:文汇报)
国内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在无锡启用
近日,国内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在2024集成电路(无锡)创新发展大会上宣布正式启用。该中试线位于无锡蠡园开发区,由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建设,预计年产能达1万片晶圆。平台集科研、生产、服务于一体,配备超过100台国际顶级CMOS工艺设备,覆盖薄膜铌酸锂光子芯片的全闭环工艺,并支持硅、氮化硅等其他材料体系,为光子产业提供全流程技术服务,推动科技成果商业化转化。(来源:新华日报)
政策
上海浦东“药械上船”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
《浦东新区国际航行船舶药品和医疗器械供应保障若干规定》将于10月15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关于国际航行货船药械供应的地方性规章,将便利国际航行船舶药品和医疗器械供应保障,优化港口航运补给综合服务,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来源:文汇报)
(本文作者陈思泽、郭颖珂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