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网上有人说,“人其实很少能好好说再见”,在留言区,很多网友写下了自己生命历程中的分别和错过,虽各不相同,但底色是不变的感伤。
我不禁想到自己,经历了那么多次分别,却很少郑重说过“再见”。似乎每次都是在不知不觉中与别人渐行渐远,然后慢慢断了联络。
人真的很少有机会正式告别。
小时候,我以为告别就是分别之后还能再见。那时候感觉自己每天都经历无数次告别,和校门口的父母、放学后的老师同学,或是邻居家的玩伴。大家嘴里说着“再见”,又在短暂的分别后再次相遇。那时候我还没有经历过长时间分别,更别提天人永隔,因此总对那些关于“告别”的故事感到困惑。
后来,我以为告别就是再也不见。2008年的夏天,太祖母离世,小小的我站在灵堂的角落,看大人们把棺椁搬走,母亲让我和太祖母说再见。从那以后,我再也见不到那个坐在客厅里,笑眯眯叫我囡囡的老太太。那是第一次经历至亲之人的离世,后来我知道,每次与亲人永别都会让我们的生命缺少一块。
大约十岁的某天,陪伴我多年的宠物兔因为吃多了水分充足的蔬菜,得了急性肠炎。我看着它在我的手里,呼吸急促、四肢抽搐,直到身体僵硬,不再动弹。这次的告别短暂而仓促,我来不及反应也没机会补救,只能无意识地呆立在原地。我知道以后再也看不见活蹦乱跳的小兔了。
那一刻我突然发现,很多时候告别总是突然造访,让人措手不及,以至于我们都没能好好说句再见,就永远失去了开口的机会。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经历了越来越多的告别。有人短暂停留,又悄然离去,有时与人轰轰烈烈地走了一程,最终归于平淡之交。
有个儿时关系铁到可以穿一条裤子的朋友,我们曾经在日出的山头大喊着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但无数次的彻夜长谈终敌不过相隔两地,失去共同话题的我们也失去了主动联系的勇气,微信好友虽然置顶却是列表里垫底的那一个,对话停留在最后一句不知何年何月发出的信息,无话不谈的朋友,终于还是成了朋友圈里泛泛的点赞之交。
没有一场真实的告别,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某一天忽然想起,甚至会被年少时炽热的友情灼伤。
我曾经尝试挽回,比如在某个假期安排一次聚会,但不知为何见面后早已没了记忆里的亲切和感动。那个从前一见面就会拥抱的我们,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陌生了。儿时的挚友,未曾告别就成了普通朋友。
我和母亲讨论过,但她只是说:“在一起的时候每分每秒都好好相处,即使没有明确说再见,也不算留有遗憾。”我想母亲是对的。
告别不是再见,但也不是永别。它可以代表明确的永诀,也可以是简单的不舍分别,但更多时候,它是一段关系弱化后自然而然的疏离,没有原因,也不会有结果。有人说“朋友都是阶段性的”,我深以为然。一旦脱离了共同的环境,即使偶尔再会也只剩下没话硬聊的尴尬,或是反复咀嚼已成往事的过去。
人生就像一趟行驶的列车,有人上车陪伴你走了一段旅程,给予你亲情、爱情或是友情,然后又悄然离去。或许未来他会在某个站点再次登车与你相遇,又或许永远不会再有交集。很多时候,你找不到一个说“再见”的契机,只能默默地目送对方离去。不正式告别、不强求重逢,就是我们最后的默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