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十年多前,神秘的巴丹吉林沙漠依旧有诸多未解之谜。而最近十年里,随着国内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对高大沙山-湖泊群的形成及演变机制的研究愈加深入,巴丹吉林沙漠的神秘轮廓也逐渐清晰。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银额盆地,这里有世界上最高大的沙山-必鲁图峰(相对高度460米),还有诸多超过200米的高大沙山和144个沙漠湖泊。
为什么巴丹吉林沙漠有众多的高大沙山和沙漠湖泊?多年来深耕沙漠研究领域的学者、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董治宝表示,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流动沙漠,是全球唯一发育密集分布的高大沙山群的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里能够说明的问题,其他沙漠代替不了,特别是高大沙山的形成、多彩湖泊的演变等。而这也是今年7月于印度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独特、稀有、绝妙的高大沙山,以及无数色彩斑斓的丘间湖泊,是温带和超干旱气候下沙漠景观和地貌持续演变的杰出范例,也是全球范围内具有罕见自然美的沙漠景观之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自然遗产管理处处长孙铁提到,申遗成功后,这个位于我国西部的美丽沙漠,未来在国际学术研究以及旅游等方面都会赢得更多关注度。
巴丹吉林这个此前并不为人熟知的神秘沙漠,今后将以世界自然遗产的面貌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成为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
世界最高沙山巴丹吉林沙漠必鲁图峰,海拔1611米,相对高度达460米。站在必鲁图峰顶,可以看到围绕周围的7个沙漠海子(海子即湖泊)。 高宇婷 图
历时7年申遗成功
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国第二大流动沙漠,总面积4.92万平方公里。
此次申遗成功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自然遗产”位于巴丹吉林沙漠的中部,行政区划上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其中提名地面积726291.41公顷,缓冲区面积891114.36公顷。主要保护内容是巴丹吉林沙漠分布最为集中的高大沙山、丘间湖泊等地貌景观。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党支部副书记、顾问刘强提到,“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自然遗产”申遗的缘起,始于201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的《世界遗产沙漠景观》报告。
英国牛津大学的高迪(Goudie )教授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2011年的评估报告中列出了沙漠景观25个突出的地貌特色和过程特征,并评估了29个现有的和潜在的世界遗产地,以确定它们是否充分展示了沙漠特征。巴丹吉林沙漠就在其中。
远处巴丹吉林沙漠中“厚来吉林”新月形沙丘及新月形沙丘链。新月形沙丘主要分布于沙山迎风坡和沙漠边缘地区,高2-3米。受西风和西北风主导风向影响,位于沙漠边缘地区的新月形沙丘主要沿东南方向移动。高宇婷 图
刘强告诉澎湃新闻,申遗的过程并不容易。了解到巴丹吉林沙漠被列入2011年《世界遗产沙漠景观》报告后,2017年时任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会长的王凤武组织专业人员带队前往牛津大学拜访了高迪教授。2018年起,内蒙古自治区和阿拉善盟的相关部门及申报世界遗产的中国技术团队,便按照申遗操作指南要求,在巴丹吉林沙漠里进行实地踏查、调研、统计等工作,到2024年最终成功申遗时,已历时7年之久。
“风景名胜区协会作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技术服务单位,当时仅查阅巴丹吉林沙漠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就有800余份。这些文献资料不仅有英文,也有日文、韩文。”刘强回忆,协会相关工作人员要非常熟悉申报遗产的相关规则,同时对接协调国内外的相关单位、联系相关专家,查阅大量资料、并撰写申报文本等。
在这期间,熟悉掌握申遗规则,对接协调国内外的相关单位,联系相关专家等工作都是有一定难度的,其对接协调过程往往耗费大量精力,并不容易。
为什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需要查阅这么多的文献资料,做大量的学术工作呢?这就要从自然遗产的定义说起了。
世界遗产通常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自然遗产”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地域。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自然遗产管理处处长孙铁告诉澎湃新闻,想要申报世界遗产,提名地需要证明自身具备三个基本要素,首先是阐述独特的价值。比如巴丹吉林的诸多高大沙山和众多湖泊,以及湖泊颜色随季节性变化,和世界其他沙漠相比,有何价值、有什么不同,要把这个要素讲清楚,就需要把相关的国内外文献梳理清楚,以证明巴丹吉林沙漠的独特价值。除此之外,还要看提名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是否有相应的管理能力、保护能力等。
在这几条当中,如何证明“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独一无二,沙漠湖泊颜色为何随季节变化,高大沙山-湖泊群的形成及演变机制是什么等,就和沙漠理论研究密不可分了。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大沙枣海子。因海子周边盛产沙枣树,故名大沙枣海子。该处高大沙山上发育了高达数十米的次级沙丘,次级沙丘上又发育了尺度更小的沙波纹,反映了高大沙山三级地貌序级特征。 高宇婷 图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巴润伊克日,又称南双海子。高宇婷 图
巴丹吉林的诸多“秘密”
2020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通过了“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项目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审查,并将其转交咨询机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进行专业评估。
据刘强回忆,自申遗材料2020年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之后,国际专家便陆续提出诸多关于巴丹吉林沙漠的专业问题。他们将这些问题转交给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董治宝及其研究团队,以及中科院、北大、清华等机构的沙漠、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的研究专家,请他们回答相关问题。
刘强提到,申遗过程需要学术支持、科研支持,比如关于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的形成原因,以及沙山和湖泊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要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论断,但主要论断都要一一列举出来,最终提交给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获得国际专家认可,申遗工作才能顺利进行。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遗成功的背后,也和我国多年来沙漠理论方面的研究进展有直接关系。
董治宝教授长期扎根西部,一直在沙漠科学研究第一线,致力于风沙地貌研究,是我国风成过程研究学术带头人。针对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及湖泊群的专项研究也有近20年时间。
董治宝回忆,2019年,相关部门邀请他做“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学术顾问。虽然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相关工作并不了解,但是参与其中之后,他发现申遗工作很有意义,“我们关于巴丹吉林的科研成果还能干这么一件事情。”董治宝说。
澎湃新闻在中国知网上查询发现,2010年以后我国关于巴丹吉林沙漠的相关学术研究文章数量大幅增加。诸多研究成果为解释“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为何独一无二提供了理论依据。
如董治宝及其团队成员发布在北大核心期刊《地理研究》2021年第7期的文章《巴丹吉林沙漠及其⾼⼤沙山研究评述》中提到,巴丹吉林沙漠的形成与演化记录了亚洲内陆的干旱化。以青藏高原隆升为代表的新构造运动使得青藏高原与中国西北各大山地及其邻近地区产生了大量的剥蚀物质,为沙山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在区域风力(西北风、东南风)作用,以及沙山-湖泊系统形成的局地环流(湖陆风、山谷风)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高大沙山。
攀登世界最高沙山必鲁图。 高宇婷 图
被高大沙山环绕着的沙漠村庄——巴丹吉林嘎查苏敏吉林。“吉林”为蒙语,意为海子。苏敏吉林又称“庙海子”。 高宇婷 图
和骑骆驼往返沙漠通常需要数十日相比,如今,乘坐越野车便可以轻松翻越一座座高大的沙山。而越深入巴丹吉林沙漠,越能发现高大的沙山下面往往能伴随一个较大的湖泊。在董治宝看来,沙山像是一座水库,沙山脚下的湖泊水就来自沙山下面渗出来的水,沙山越大,湖泊也就越大。
《巴丹吉林沙漠及其⾼⼤沙⼭研究评述》一文也对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的演变做出了论述。文章提到,就沙漠湖泊个体来说,其见证了沙漠环境气候的演变。目前的年降水量难以平衡强烈的蒸发。因此,古水说可以很好地解释湖水的来源问题,即湖水乃至地下水来自于地质历史时期和人类历史时期湿润气候期的大气降水。然而,这只是从宏观的尺度上讲的,有关中微观方面的研究,尤其是量化沙漠湖泊的消长及其条件目前仍很薄弱……众多的研究表明,沙漠湖泊之间的浅层地下水路是相通的。这说明大量的古水保存在地下深厚的沉积物中,而非在沙山的内部,沙漠湖泊是通过这些浅层的地下水路依靠保存在地下的古水来相互补给的。
远眺巴丹吉林庙。巴丹吉林庙位于阿拉善右旗雅布赖镇巴丹吉林嘎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该庙距离湖水很近,但从未被湖水淹没,以此证明过去200多年湖泊水位变化极小,也为巴丹吉林沙漠湖水来源的“古水说”提供佐证。 高宇婷 图
在申遗过程当中,董治宝及其团队成员提前针对IUCN实地评估专家可能关注的问题开展了研究。巴丹吉林沙漠部分湖泊水颜色的季节性变化,引人关注。而色彩斑斓的巴丹吉林沙漠湖泊,也是巴丹吉林沙漠美学价值的体现之一。
远看巴丹吉林沙漠中的达格图盐湖,湖水颜色泛红。 高宇婷 图
董治宝教授及其团队发表在北大核心期刊《中国沙漠》2023年第6期的文章《巴丹吉林沙漠湖泊颜色季节性变化成因》中提到,巴丹吉林沙漠盐湖达格图在夏季呈现浓郁的亮粉色。因为夏季高温为三类细胞颜色为橙红色或红色的微生物提供生存条件,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将达格图夏季湖水渲染为亮粉色。秋季三种微生物难以生存,湖水变为无色透明。此时湖泊水量减小,含有赤铁矿的氯化钠结晶盐大量析出,在湖底形成较厚的粉色盐层。因此透过透明水面,湖泊整体上也表现出淡粉色。
关于沙山及湖泊的形成特别是湖水的来源这三个科学问题的相关研究以及结论,董治宝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中心王心源研究员、兰州大学王乃昂教授等权威学者充分讨论后,最终形成具有说服力的结论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专家采纳,助力巴丹吉林申遗成功。
董治宝也提到,虽然目前关于巴丹吉林沙漠的研究工作已经做了很多,但说不清的问题还有很多,申遗工作对团队也有启发,以后还要做更深入的研究工作。“成为世界遗产以后巴丹吉林沙漠能吸引更多人来研究,其科学价值在于能够展现一个完整的科学故事,至于科学故事是否完全准确,还有待于科学研究进一步的挖掘。”董治宝说。
孙铁亦表示,申遗成功后,这个位于我国西部的美丽沙漠,未来在国际学术研究以及旅游等方面都会赢得更多关注度。
巴丹吉林,这个此前并不被外界熟知的神秘沙漠,今后将以世界自然遗产的面貌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
(陕西师范大学行星风沙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吕萍教授对本文亦有贡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