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
近日,上海市发布《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从科技成果“三权下放”到“赋权改革”,上海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正不断变得越来越活络。借助一条条被疏通的道路,产学研各方日益“亲密”起来,技术市场的交易规模更是持续扩大。
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技术合同共有50824项,成交金额4850.21亿元,相比2020年增长167%,较2016年增长4.9倍。2023年,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等科研事业单位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超过180亿元,同比增长26.6%。
2023年11月,上海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正式启动,39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参与,截至目前完成或正在推进的赋权成果98项,转化金额近8.7亿元,推动科研人员自主创业或合规整改的公司50家。
从高校、医院到平台,上海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改革之风”正盛。
从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到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路子早已不再是成功之道。市教委科研处副处长葛昊表示,高校要以系统性思维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能把转化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割裂来看、分块使力。
在高校内部,要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和大学科技园专业化科技服务能力的提升。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大学科技园、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是三个关键节点。与这些节点建设相对应,要建立一支专业化、复合型的服务人员队伍,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经理人团队。而概念验证中心的探索,旨在开展原理验证、产品与场景体系验证、原型制备与技术可行性验证、商业前景验证等活动,推动师生创新成果加速熟化。
高校当然不是独立的,市教委也正积极探索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一方面对内改革科研组织模式,一方面对外联动各方资源和创新要素。市教委表示,首批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将重点围绕高校创新资源集聚、产业特色显著的区域进行布局,打造以科技创新策源区、国家级科技平台集聚区、龙头企业联合研发中心园区、技术成果概念验证区、硬核科技产业园区为核心的区域科技转移转化示范区和样板房。
科技成果所有权赋予教师团队
对于研究学者来说,科研成果的所有权归属以及带来的收益是最值得关切的问题。对此,上海交大构建了成果转化中国资单列管理的新模式。职务科技成果在研究阶段不作为无形资产,开发阶段按账面价值记账;转化后构建和优化国资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保障学校权益并助推企业快速发展。
此外,科技成果所有权赋予教师团队,学校不再直接持股,其收益可递延至创业成功后支付。学校通过作价投资、完成人实施、合规整改等转化方式参与“阳光”科创企业175家(不含衍生企业),融资总额超100亿元,总体市场估值超1200亿元。其中独角兽企业3家、独角兽潜力企业4家、小巨人企业4家。
上海理工大学同样积极开展赋权改革,一系列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相继出台,创新“双保险”机制、简化赋权流程、制定区域优先等改革探索。在出台赋权文件过程中,科研人员反映强烈,出台文件后两个多月时间内,通过赋权,项目吸纳融资额达1.5亿元。
此外,通过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和“转化门诊”方式,上海理工大学帮助科研人员搭建专业团队,找到适合的转化路径和产业应用场景。学校创新“以转代培”的培养模式,以能够实操转化的技术经理人培育为基础,以重点领域专业技术经理人的培育为阶段性目标,未来产业以高级技术经理人培育为方向,分层次开展培养工作。技术经理人职称晋升通道也正在建设中,从探索多元化的技术经理人任用制度,以专业的技术经理人队伍帮助科研人员转化。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服务生态
作为医疗领域科研成果的重要诞生地,医院同样是赋权改革的重点。通过赋予科研人员更多的权益和自主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大力激发一线临床工作人员的创新活力。
瑞金医院学科规划与大设施管理处处长林靖生介绍,医院推出了覆盖全流程的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科技类无形资产管理、技术秘密管理等管理规范,确保多种转化路径顺畅,为各类科技创新主体提供了清晰的制度保障。
在平台打造和生态构建上,瑞金医院联合广慈-思南国家转化医学创新产业园区,打造了“事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的技术转移机构。在院内和院外共同搭建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并与多家知名企业、孵化器和创投机构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成立专项产业基金,为科研团队与企业界搭建无缝沟通的桥梁和资金支持。
从基础研发到临床应用产业化路径上,瑞金医院先后建设了多个高水平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包括上海市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上海市医疗系统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瑞金前沿医学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心、上海市智慧医疗制造业创新中心等。
一个“成果发现-概念验证-园区服务-投资与孵化”贯通的全程支持体系已打造完成,一批瞩目的成果也由此涌现。瑞金医院与中科院艾普强公司联合研发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系统;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影医疗共同打造国际顶尖先进影像研究中心并开创国产AI大放设备从研发到量产的路径;与复星凯特合作,牵头中国首个淋巴瘤CAR-T注册多中心临床研究,完成中国首例商业化CAR-T患者治疗……
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
自2020年10月28日开市以来,上海技术交易所累计进场成交10723个,累计成交金额444.05亿元,交易主体范围覆盖全国25个省、4个直辖市;其中长三角区域交易额432.94亿元,占比97.50%,长三角区域间流动205.66亿元,占比46.31%。
上海技术交易所总裁颜明峰表示,上海技术交易所已经初步形成了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的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
从上海到全国再到全球,上海技术交易所已与国家知识产权国际运营(上海)平台达成框架合作,实现常态化项目互挂;参与全国知识产权交易场所联盟1个,共建区域交易(创新)中心8家,合作技术交易场所22家、科技市场50家,与3地实现登记互认、凭证互认;全球范围内,已对接国际渠道28个,与中国银行合作开拓“跨境人民币结算优质企业”认定快速通道,简化技术交易的外币审核,探索跨境资金结算便利。
下阶段,上海技术交易所将积极参与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建设,打造技术要素数字底座,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推动跨区域信息披露、组织交易、资金结算、服务生态等不同层次的互联互通。
服务长三角地区,颜明峰表示将建设长三角技术权益登记中心、长三角路演中心。与区域内交易场所和服务机构协作,汇集高价值成果。不断完善项目推介、路演机制,提供与投资资本、产业需求的“对话”机制。推动技术转化进程、构建技术交易“快车道”,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好区域样本。
此外,对接国际,上海技术交易所也将建设跨境技术贸易展示交易服务中心,完善跨境交易功能和配套服务体系,推动线上线下交易服务,重点推进跨境技术贸易结算、法律服务平台和标准化服务,加强与国际接轨,为技术跨境流动保驾护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