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林婧
如果你是健身人士且爱好增肌,那一定不陌生乳清蛋白粉。绝大部分人都将它划分为营养品或保健品,其实从功能上看,它是一种特医食品。
特医食品属于特殊食品,它的全称是 "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是为了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简而言之,特医食品是定制化的 " 病人专用食品 "。
医生在为病人定制食谱。图源:视觉中国
截至今年 8 月,我国共有 64 家企业的 190 个特医食品获批注册。据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消息,目前我国注册的特医食品已实现全品类覆盖,其中 2023 年以来共批准注册特医食品 102 个,超过之前 6 年注册数量的总和。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享受到定制的 " 病人专用食品 "。然而,特医食品仍然面临 "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 的困境:一方面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患者和家属难以自主辨别和选择合适的特医食品;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特医食品还不能完全满足特定人群的营养需要,国产优质特医食品数量较少,仍有待研发。
显然,在法律上被认定为 " 食品 " 8 年之久的特医食品亟需一个新的标签进入大众视野。
临床营养治疗的有效 " 武器 "
良好的营养是治愈疾病的基础。作为一种定制化的 " 病人专用食品 ",特医食品虽然不是药品,但却与临床营养治疗密不可分。
90 后家庭主妇盼盼的父亲被确诊为食管癌后基本吃不下任何东西,只能依靠一款特医食品维持基本营养。盼盼父亲使用的 " 营养粉 " 属于我国批准注册的三大类特医食品中的一类:全营养素配方,可以替代日常食物所提供的营养成分。
" 特医食品是我们临床营养治疗的‘武器’。" 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马鸣介绍道,除了全营养配方食品,还有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这类配方与相关病症密切相关,比如针对慢性肺病患者排出二氧化碳困难而定制的 " 低碳 " 配方。此外还有组件配方,主要由单一的营养素构成,比如乳清蛋白粉。
对于一些罕见病患者,特医食品是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食疗方式。根据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有 32 个罕见病病种需要使用特医食品进行营养支持,18 个病种需要及时、终生、足量使用特医食品。
当前已经进入医保的适用于苯丙酮尿症患者的特医食品。受访者供图
家住浙江金华的李丽永远记得 2006 年 9 月的一个午后,出生一个半月的儿子小杰被确诊为苯丙酮尿症。这是一种代谢类罕见病,患者体内因为缺少一种酶,不能把食物蛋白质中的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苯丙氨酸及其酮酸在其体内蓄积会损伤大脑及神经系统发育,严重影响智力发育。
" 饮食治疗是遗传代谢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苯丙酮尿症的主要治疗方法就是饮食治疗。" 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遗传代谢科主任黄晓磊告诉潮新闻记者," 在这类病人身上,特医食品既是食物也是药物。从低苯丙氨酸的配方奶粉,到特制的大米、面粉,饮食治疗将贯穿患者的终身。与此同时,随着年龄增长,患者对苯丙氨酸的耐受程度也会有所提高。"
18 年前,特殊配方的奶粉并不好找,在医生和病友家属的帮助下,李丽几经周转联系上一家上海厂家。从出生到幼儿园,小杰一天需要三顿 " 特食 ",直到上了初中才彻底 " 断奶 "。" 现在他就和普通孩子一样,今年是一名大一新生了。" 李丽欣慰地说道,语气中满是庆幸。
显而易见,在配合患者治疗的过程中,特医食品所带来的营养支持能有效缓解不适症状,是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辅助工具。据新华网消息,一项长达 11 年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口服营养补充可降低 21.0% 的住院日、21.6% 的住院花费和 6.7% 的 30 天再入院率。
进不去医院收费系统," 近 " 不了消费者
对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者特定疾病状态人群来说,特医食品好且必要,但在我国,特医食品需求尚未得到完全满足。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特医食品产业起步晚,民众和基层医疗机构对其的知晓程度尚且不足,同时,作为特医食品,产品的研发和注册周期也偏长。
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特医食品以 " 肠内营养制剂 " 的形式进入了我国。近 30 年后,我国相继推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GB25596-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GB 29922-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 29923-2023)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系列标准的出台,为特医食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了技术依据,也对特医食品的规范生产提出了具体要求。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标识指南》中对特医食品标识的要求。
贝因美产业协作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华家才透露,早在 2007 年前后,他们就开始研究特殊医学用途配方的奶粉。乳糖不耐受普遍存在于亚洲人群,也就成了他们攻克的第一个目标。从攻克乳糖专利水解工艺,到产品方案的确定和配方设计,以及长达两年的临床试验,2018 年,这款产品作为国内工厂首家获得 " 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 " 产品注册。
另一方面," 双轨制 " 让特医食品困于局中。据了解,部分特医食品和 " 药字号 " 的肠内营养制剂在的成分和功能基本相同,但食品和药品分开监管后,后者成功拿到 " 国药准字 ",如今更是纳入医保,而前者连 " 进 " 医院都比较困难。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副院长姚庆华告诉潮新闻记者,按规定,特医食品应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使用,但由于特医食品不属于药品、医用耗材或医疗服务项目,除部分省份将苯丙酮尿症所需的特医食品纳入医保范围,其他均未被正式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记者了解到,在罕见病医保支付政策支持之下,为提高罹患重特大疾病患者的医保待遇,2019 年浙江省医保局下发通知,将苯丙酮尿症特殊治疗食品纳入基本医保。按照费用共担原则,实行定额支付,其中 10 岁(含)以上患者每年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可达 1.2 万元。同时,对符合规定的困难患者,由医疗救助再给予适当援助。
值得庆幸的是,今年 7 月,好消息传来。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局对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 6216 号建议的答复显示,为解决结算上传和数据的互认共享问题,国家医疗保障局已下发大类码 "Q03000000 特医食品(国食注字)",供各地医保部门用于数据归集。
记者了解到,近十年来国内特医食品的购买途径也更加多元。从买不到到需要出境购买再到如今可以通过代购、电商平台、药店、母婴店等途径购买,但由于 " 进 " 不了医院,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由于医院无法提供大多数患者需要的特医食品,有的医生通常会告知家属所需特医食品的品类,让他们自行去市面上买。对此记者提醒消费者,要在医生、营养师的指导下使用特医食品,在通过正规渠道进行购买时要认准特医食品特有的 " 小蓝花 " 标识。
当前已经进入医保的适用于苯丙酮尿症患者的特医食品。受访者供图
同心协力,让患者吃上 " 病人优质定制食品 "
在 2024 博鳌健康食品科学大会暨博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当前我国特医食品应用和推广面临着整体产品数量少、临床应用不足、产品入院难的三重挑战。" 特医食品在中国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也是曲折的,需要各方协力同心,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如何破局?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释放出积极信号:市场监管总局分别于去年 11 月和今年 5 月修订发布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记者发现,新修订的技术规范优化了工作流程,缩短了审评时限,并对罕见病类及临床急需的新型特医食品实施了优先审评审批。且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审评时限仅为三十个工作日。不仅如此,经产品属性确认后,申请人可以补充提交技术材料,并优先安排现场核查、抽样检验,为产品上市提速。
" 国人的营养问题需要国人自己来解决。" 贝因美品类总监董鸿方坦言,许多外资品牌在配方研发的过程中大多使用国外人群的调研数据,其营养配方与国人的需求存在差异。在他看来,近年来国内特医食品产业有了很大的起色。虽然我国特医食品产业起步晚,但整体而言发展速度比较快,目前市场上国内外的特医产品已经接近 " 五五开 "。
浙江海正甦力康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产品在线喷印浙食链码。图源:浙江在线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多医院以 " 餐费 " 名义开具特医食品,但这也给医院管理标准和规范带来了挑战。如何让以餐费名目收费的特医食品更加规范呢?
在姚庆华看来,特医食品的处方开具需经过全程监测的三道关卡:第一道是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筛查出有营养风险的患者;第二道是由医生或营养师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依据具体的疾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特医食品的使用规范为患者开具合适的处方;第三道是由营养科进行再次审核,确保开方无误。
与此同时,市场监管总局也鼓励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卫生、医保等部门出台特医食品临床使用指导性文件,规范医疗机构使用特医食品。目前已有 18 个省份制订发布特医食品临床使用管理相关文件,特医食品临床规范化应用试点单位 37 家、示范单位 8 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