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乡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青山绿水。 澎湃新闻记者 陈鑫露 图
“少年有志报神舟,一万虎犊带吴钩。浴血闽赣锐无敌,长征路上显身手。”
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大田乡的“中央少年红军文旅小镇”内,游客和研学学生参观到少年红军事迹主题展厅,总会不由自主朗读由开国上将萧华所作的这首诗。
中央少年红军文旅小镇讲解员、大田乡团委副书记张筱蕾介绍,这首诗题为《忆少共国际师》,萧华曾担任少共国际师政委。在大田乡,红军“建黎泰模范少年先锋师”和“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两支由16-23岁“红小鬼”组成的著名部队,都曾在这里战斗。
2024年10月9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走进大田乡大田村,探寻红色资源、森林特产等融合发展的密码。
大田乡建成“中央少年红军文旅小镇”。 澎湃新闻记者 陈鑫露 图
作为闽赣交界处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央苏区之一,大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红色文化记忆。在第四次反“围剿”期间,大田是泰宁县最后一块完整的红色区域,彭德怀、刘伯坚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多次在这里战斗生活,现留有红军桥、苏维埃政府旧址等多处红色旧址。
如今,在大田乡,红色文化得到保护、传承,红色教育、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村民们有钱了,又激励更多年轻人回村创业,形成红色乡村文旅良性发展的大田样本。
打造红色文旅品牌
峨嵋峰南麓,群峰挺拔,山高林密,层峦叠嶂间,有着“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大田乡坐落其中,自然风光旖旎。
走进大田乡,踏上红军桥,一幅红色文化和青山绿水交融的繁荣图景缓缓展开。这座桥曾是大田青年离开家乡参加红军的起点,如今在桥畔两侧,种植着大田乡特色农业莲子和竹笋,由村民承包经营,带来实打实的经济收益。
大田村红军桥。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穿过红军桥右转,是一排大田老街庭院,由村民房屋改造而成,统一制作景观墙,整齐而干净。大田非遗传习点坐落于此,展示走马灯、蚯蚓灯两项市级非遗项目,可供参观者参观、体验及现场制作。
再往里走,一座由供销社大楼焕新而来的红色研学基地赫然眼前。一楼的乡愁记忆馆,将大田乡的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相融合,采用沉浸式体验方式,带领游客穿越时空,感受历史温度。
大田村整齐的村民老街庭院。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少年红军文旅小镇”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少年红军展览馆,位于大田村村部,由苏区少年先锋队主题展厅、少年红军事迹展厅两部分构成。少年红军主题事迹展厅依托上世纪八十年代建造的公社礼堂建成,集中展示以闽赣革命根据地为主要战场的两支年轻队伍——“建黎泰模范少年先锋师”和“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的革命事迹。
张筱蕾介绍,馆内陈列的红色物件,其中30多件是向全乡百岁老人、老党员、老干部征集而来。2017年10月,从大田村被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列入“中央红军村”起,大田乡党委、政府就开始以红色苏区为底色,规划整个村的发展。
泰宁县瑞溪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樊乐江告诉澎湃新闻,大田乡党委、乡政府创建了“少年红军文旅小镇”特色品牌,以少年红军展览馆为中心,以中央红军村红色记忆为主轴,建有游客综合接待区、红色革命文化展示区、红军农耕生产活动区、山地革命体验区、红色山林景观游憩区。
少年红军展览馆设有少先队员入队宣誓墙。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少年红军文旅小镇”于2021年7月正式开馆运营,2024年1-9月已接待研学学生1.2万人次、游客1.6万人次,目前已经成为多所省内外学校课外实践基地,荣获“福建全省关心下一代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基地”“泰宁十大网红打卡地”等称号。
在此基础上,大田乡还进一步整合乡村文旅资源,以乡村游、生态游为补充,集产业发展、旅游观光、团队研学、农事体验、非遗制作为一体,形成了大田独特的“红绿融合发展”,即红色文化和青山绿水等自然资源的融合发展。
“跨村联建”争来发展机会
大田乡还将红色旅游与产业结合,建成笋制品交易中心、洋芋加工基地等项目,推进洋芋、笋竹等特色产业发展,并开发美味笋丝、洋芋粉丝、红米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伴手礼。
樊乐江介绍,景区内卖得最好的伴手礼是笋制品,是大田乡三村联建品牌,各村单就笋制品,年增收可达5万元。
大田的伴手礼笋制品,是由大田乡垒际村90后党支部书记徐玉平带头联建的项目之一。
1993年出生的徐玉平是土生土长的垒际村人,高中毕业后参军。2016年,退伍后的徐玉平选择回福建省发展,做过服饰企业网络运营,后自主创业经营餐饮连锁店,2021年10月,徐玉平放弃在福州经营的店铺,选择回大田乡创业,担任大田乡垒际村党支部书记。
大田乡现有毛竹林5万余亩,全乡从事笋制品生产加工的有160余户470余人,年产优质鲜笋6000余吨,产值可达1.5亿元,被誉为“笋竹之乡”。
位于大田村的泰宁闽笋交易市场。 澎湃新闻记者 陈鑫露 图
立足于丰富的笋资源,大田乡以大田村红色文旅产业为主导,联合带动村财薄弱的村北斗村、垒际村两个“兄弟村”,在大田乡跨村联建的基础上,成立 “瑞田联合党总支”,三村“捆绑”争取项目资金600余万元,建起闽笋交易市场。
闽笋交易市场还与高等科研院校合作,培育笋竹两用丰产竹林建设,盘活闲置资产,建设电烤笋房20座,建成集储存、初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闽笋交易中心,带动就业200余人,开发笋制品产品10余种,销往上海、苏浙、广东一带。
张筱蕾出生于1999年,在重庆读完大学后回到家乡大田乡。她告诉澎湃新闻,如今像徐玉平一样,放弃外地高薪工作、返回大田乡创业的年轻人正越来越多,大田乡团委现有团员两百多人,返乡后的年轻团员大都承包了村里的特色项目,比如黄桃、百香果等特色水果种植,以及洋芋粉丝等产品的加工,“现在乡里的红色品牌带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很多年轻人愿意回来在传承红色精神的同时,为家乡作贡献”。
大田村一角。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每年来大田乡的游客及研学团队都在1万人以上,切实带动了乡里餐饮业和民宿业的发展,同时也给村民提供了就业的渠道,村民口袋里的钱变多了,这也给了我们继续发展红色产业的信心。”樊乐江说,以后会继续以红色产业为基础,努力打造乡村文化,建设美丽大田。
红色资源的巧妙激活,带动了大田经济的显著飞跃,又激励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在红军战斗过的革命老区,大田乡正在不断续写新故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