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学的一个功效和魅力,就在于能够随着情节和人物有力地唤起时空,赋予其生命力,从而让哈代笔下的威塞克斯跃入脑海,让托马斯·曼笔下的威尼斯,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圣彼得堡,还有查尔斯·狄更斯笔下喧嚣的伦敦,荡漾于心扉。
其中,犯罪小说、神秘小说完美地融合了故事叙述和场景意识。某种程度上,很多读者都与叙事者、主人公保持高度的统一,而且这些难忘的人物往往与他们的行动环境融为一体。福尔摩斯尽管有时会去稍远的荒郊野外探案,但大部分时间他置身于伦敦的贝克大街。菲利普·马洛则在洛杉矶四下游走,梅格雷居住在巴黎,雷布斯在爱丁堡,凡此种种。从这个意义来说,城市或区域场所是小说的又一道主要风景线。
事实上,当今所有的城市或地区似乎都拥有一个或更多的侦探小说家、犯罪小说家。
如果你正因为第33届巴黎奥运会而密切关注着这座城市,不如与我们一同顺路前往小说家乔治·西默农的书中,一窥探长梅格雷的巴黎秘密。
01 梅格雷探长面世
乔治·西默农小说可谓独树一帜(即书中没有连续的侦探人物),是最具影响力的犯罪小说类型之一。无论人们怎么评价,说起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最让人难忘且毫无争议的还是那位叼着烟斗的巴黎警察局局长——朱尔斯·梅格雷。
这位侦探最早出现在1931年出版的《皮特·莱顿命案》(Pietr-le-Letton,英译本Introducing Inspector Maigret)中。西默农说自己塑造这个人物时,参考了所观察到的曾祖父的种种个性。毋庸置疑,这个角色如此受欢迎的所有元素都经过作者即时的精心提炼。
梅格雷的办公室在奥弗雷斯码头36号,即位于城市岛塞纳河畔格兰德大厦的巴黎刑警总局所在地,是西默农众多粉丝心目中的圣殿。倘若顺利进入大厦,仍然可以看到著名的148级台阶。正是从这些台阶,梅格雷步入他的办公室。西默农描写的铸铁炉和破油毡已不见踪迹,但人们透过窗户可以像梅格雷一样凝望塞纳河缓缓行驶的船只。
《目睹列车驶过的男人》(The Man Who Watched the Trains Go By,1938)是西默农的一部单本小说,也是他创作的最成功作品之一。由于男主角(基斯·波宾加)漫无目标地游荡在一个又一个地区,与各类妓女睡觉(但没有做爱),它实际上也算是一篇巴黎游记。该小说以动人的笔触描写了杜埃街一个卖花老妇,这一形象即便在当代巴黎亦令人动容。书中还生动描绘了男主角有一次到城市另一端——戈布兰街区——的回报之旅,这个街区是梅格雷所发现的“巴黎最悲伤的地方”之一。宽阔的大街两侧排列着令人压抑的军营似的公寓,咖啡馆里挤满了既不富也不穷的“平凡人”。
1934年,西默农按计划出版了最后一部梅格雷系列小说《梅格雷归来》(Maigret Returns)(至此,他已经以一种更“文学”的风格写了六部小说)。在众多的梅格雷系列小说中,皮加勒区是梅格雷遭遇社会底层平民、瘾君子、皮条客和妓女之地。正如西默农所描述的,这是一个十分淫秽而又非常令人向往的地方——事实上,在那个年代,淫秽状况可能还要更上一个等级,只不过比西默农描写的更低端(因而也更肮脏):妓女出没红灯酒吧,但言谈举止似乎与梅格雷小说描述的大不一样。同样,圣丹尼斯街也不像西默农描述的那样具有异国情调,在21世纪的今天,更显得像是个旅游热点。
尽管西默农在英国是以梅格雷系列小说著称,但在欧洲,他为每个人熟知的却是多达400多部的小说。西默农过去和现在都因敏锐地刻画孤独、罪恶和无辜而受到好评。《梅格雷设陷阱》(Maigret Sets a Trap,1955)让这位神奇的探长面对看似不可阻挡的连环杀手,探讨了处在逆境中的个人被迫以非凡方式行事的中心主题。西默农描绘的巴黎下层社会在法国小说界几乎无人所及。
西默农蓄意嘲弄侦探小说的传统概念——以及作家身份。在《梅格雷回忆录》(Maigret’s Memoirs,1951)中,梅格雷回忆自己遇见一个名叫“乔治·西默”的陌生年轻人(不难猜出是谁)。他专程前来研究梅格雷及其破案方法,并将所记录的写成了系列小说(华生博士式的记录,并加以润色)。如同夏洛克·福尔摩斯所做的,梅格雷懊丧地批评了文学加工,并对其失实感到遗憾。
02 梅格雷地标
《梅格雷回忆录》描述了一个众多游客熟悉的地方——巴黎东站。这里总是让人想起战时流动人口调查的情景(这个车站主要通往德国边境)。相反,梅格雷提及的里昂车站和蒙帕纳斯车站(这两个车站向南开往地中海沿岸),则总是让人想起外出度假者。而作为通往加莱海峡省工矿区门户的巴黎北站,也唤起了人们对为了生计而疲于奔命的回忆。
《梅格雷的是与非》(Maigret Rightand Wrong,1954)是一本合集,包含了《梅格雷在蒙马特区》(Maigret in Montmartre)和《梅格雷的失误》(Maigret’s Mistake)两部小说。西默农重点描写了这位侦探回忆自己在蒙马特高地皮克拉特夜总会观看脱衣舞表演的经历(他记得脱衣舞女扭动着甩掉衣服,里面什么都没穿,“似同一只赤裸裸的蠕虫”立在那里——不啻美国的滑稽娱乐表演,“当她身上的衣服一件不剩的时候,所有灯就熄灭了”)。西默农在这里描述的有节制的脱衣舞表演,现在似乎已经过时,不妨选择旅游陷阱气氛不浓之时去蒙马特高地旅游,可重拾西默农描写的情感世界。
西默农的粉丝特别喜欢《梅格雷和懒惰窃贼》(Maigretand the Idle Burglar,1961)。小说中,梅格雷必须违背上峰意志,才能调查一起不大可能是帮派成员的命案,尸体在布洛涅森林被发现时已面目全非。这部小说是展示西默农构思精巧和场景描写的典范。书中描述了兑换桥南西岱岛的司法宫,它的旁边即是法国大革命期间让人望而生畏的巴黎古监狱。关押在那里的有英国出生的美国革命家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1737—1809),还有法国皇后玛丽·安东奈特(Marie Antoinette,1755—1793),其时她正等着同丈夫路易十六一起被送上断头台。
《梅格雷的特别谋杀案》(Maigret’s Special Murder,1948)把读者带到了理查德—勒诺瓦大道。书中,探长推测了这里声誉不佳的原因。他谈及此地不幸与巴士底监狱相邻(当然,对于现在的巴黎游客另当别论,因为这里有一座歌剧院和众多餐馆)。而且,他继续说道,这个地区周围是“穷困的贫民窟”(再次强调,这里并非说的是21世纪的现状)。不过,梅格雷已注意到这里的友好氛围以及许多人逐渐喜欢生活在这里的事实。
03 万变不离其宗
如今的巴黎,已经同西默农当年描述的大相径庭,但是他曾经居住的孚日广场(他还一度让梅格雷的家也安在那里,虽说这位探长更多时候住在理查德—勒诺瓦大道),无论是环境还是场景,都一如既往的优雅、美丽。高档艺术画廊和高级美食餐厅依然坐落在百年老街,而且可以(比巴黎其他许多地区)更多享受追寻作者笔下抽着烟斗的探长足迹的乐趣。除了梅格雷及其多产的创造者,曾经在该广场居住的作家还包括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和泰奥菲尔·戈蒂耶(Théophile Gautier,1811—1873)。
人们也许还可以在胜利大街的一个酒馆中找到难以忘却的乔治·西默农回忆。这家酒馆名为“亨利四世酒馆”(新桥广场13号),老板实际上是西默农的一个朋友,墙上各种照片展示了西默农在这里的开心时光。因此,此地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在光明之城巴黎追踪西默农和梅格雷之旅的绝佳起点或终点。
一旦游览了巴黎的所有场景,便可能会希望去巴黎之外的地区继续参观,那里也有许多场所被西默农用作梅格雷活动的场景。下面的网址提供了这些场所的详细名录,其中不少位于法国最美丽的风景区,可以从巴黎市中心经由公路或铁路方便到达。
本文书摘部分节选自《世界侦探地图》的《乔治·西默农与梅格雷探长的巴黎》一节,较原文有删节,标题为编者自拟,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