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名创优品 63 亿入股永辉后,零售业的震荡还在上演。
9 月 27 日,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发布公告称,9 月 27 日上午 9 时 39 分起在港交所短暂停牌,以待根据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发出载有公司内幕消息的公告。截至停牌,高鑫零售市值为 170.8 亿港元,而 2020 年高峰时期,高鑫零售最高市值超过 1000 亿港元。
有知情人士表示,包括德弘资本和高瓴投资在内的潜在收购者,一直在考虑收购高鑫零售,目前阿里巴巴持有高鑫零售约 79% 的股份。不过,谈判尚处于初期阶段,不确定是否会达成协议。对此,投中网向高瓴、德弘、阿里进行求证,截至发稿,未获得高瓴、阿里的回复,德弘相关人士表示 " 不清楚 "。
不过高鑫零售的该则公告明确说明与收购及合并有关,因此无论如何,都意味着大润发这朵 " 名花儿 " 离拥有新主更进一步了。
一代超市之王
从中国最大的零售商,到阿里巴巴新零售的试验场,再到如今阿里与新零售渐行渐远,高鑫零售可谓是见证了中国零售业的高光和低谷。
大润发最早 1996 年由黄明端与尹衍梁创立于中国台湾,属于润泰集团,并于 1997 年进军中国大陆,开出了第一家完全由中国人自行设计规划营运管理的大型现代化超市。
大润发走精致量贩店的路线,用漂亮的装修和精选的商品吸引顾客。那个时候,它就直接在超市现场做寿司、炸油条,让人眼前一亮。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报告,1999 年,大润发就创下 240 亿元的营收业绩,成为了中国商超行业的一匹黑马。
2000 年,润泰集团与法国具有 40 年零售流通业经验的法商欧尚集团合资,引进更具国际观的营运管理模式,为迈向国际化连锁事业跨进一步。润泰集团将释出 67% 大润发股权,总共 80 亿新台币,使大润发变成外商合资公司。
润泰集团与法国欧尚集团合资后,在大陆推进欧尚和大润发两大品牌的卖场业务。欧尚是法国最主要的大型跨国商业集团之一,常年位列世界 500 强企业榜单。这种行业内较为独特的结构,兼顾了国际视野与本土化,助推了高鑫零售的规模扩张与业务提升。
2005 年,大润发第一次进入中国连锁百强榜单,就排进了前十,在连锁超市领域仅次于联华超市、华润万家、物美、农工商超市和家乐福。到了 2009 年,大润发以营收 404 亿元,取代家乐福成为中国大陆市场零售业冠军。
2011 年 7 月 27 日,大润发与欧尚合并在香港上市,拥有大润发和欧尚的高鑫零售,市场占有率超过沃尔玛,一跃成为中国最大零售商。之后,高鑫零售多年稳居连锁百强榜前列,并成为连锁超市上市公司中的扛把子," 最赚钱的超市 ",在资本市场广受追捧。
但随着电商向传统零售发起冲击,以及线下成本的不断上涨,商超行业逐渐走向低迷。内忧外患之下,连锁超市行业第一轮倒闭潮开始了,本土头部品牌开始消失,多家弱势外资超市告别中国市场。
2016 年,马云提出了 " 新零售 " 概念,此时也正值互联网巨头们开始收割线下入口,2017 年,阿里巴巴看上了高鑫零售,随即便对高鑫零售进行战略投资,2017 年底,阿里巴巴斥资 28.8 亿美元(约 224 亿港元),收购高鑫零售 36.16% 的股份,成为了高鑫零售的第二大股东,这也是当时零售业最大的一笔交易。
三年后,阿里巴巴再次对高鑫零售追加 280 亿港元的投资。交易完成后,阿里将直接和间接持有高鑫零售 72% 的股权,并借此获得高鑫零售的控股权,在逐步控股高鑫零售的三年里,阿里前后斥资超过 500 亿港元。
阿里巴巴对这笔交易颇为看重。当时的掌舵人逍遥子张勇表示:大润发因阿里而不同,阿里因大润发而不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当时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的发言颇为感伤:我赢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也是在同一年,高鑫零售在 2020 年时市值超过 1000 亿,位列中国超市百强榜首,全年销售额破千亿,成了名副其实的线下超市之王。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大润发在全国的门店数已达到数百家,足迹更是遍布华东、华北、东北、华中、华南五大区域,其门店数在 2022 财年达到了最高点,为 602 家。
亏损、闭店,换掌门人
自从 2017 年,在进入阿里体系后,高鑫零售虽然得到了阿里的支持,在商超零售行业中最早开展数字化改造,但在管理层方面仍相对保持独立。
直到 2020 年 5 月,曾任阿里副总裁的林小海加入高鑫零售,并于 2021 年正式接棒黄明端执掌大润发,同一年,以大润发为代表的 IP 形象 " 发哥 " 也正式加入了阿里 " 动物园 "。
需要指出的是,林小海是推动高鑫零售与阿里 " 全面链接 " 的关键人物。
在加入高鑫零售前,林小海曾在宝洁中国工作了 21 年,他于 2016 年加入阿里后短暂担任过张勇助理,不久便履新零售总经理,开始了 " 从 0 到 1" 的内部创业,而林小海全面接管大润发,也宣告着高新零售正式进入了阿里时代。
林小海在任期间,曾发起过不少对大润发的变革举措。一方面,对线下大润发门店进行新零售改造,同时,中小业态也在布局以图破局,与阿里的融合也持续加深。林小海曾表示,致力于把大润发打造成为消费者的线下体验中心和在线物流履约中心。
然而,林小海的努力并没有为大润发的业绩带来直接的提升,反而让昔日的超市之王陷入了转型阵痛期。
内部的转型阵痛,外部的竞争加剧,让高鑫零售一度停滞不前,接连亏损。从 2022 年出现首次亏损后,在 2024 财年更是雪上加霜。
2024 财年(2023 年 4 月 1 日至 2024 年 3 月 31 日)显示,高鑫零售收入 725.67 亿元,同比下降 13.3%;年内亏损 16.68 亿元,亏损幅度 2238.5%;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为 16.05 亿元,较 2023 年的 1.09 亿元溢利减少 17.14 亿元。
在与其他对手的横向对比中,高鑫零售创下了 2024 财年的亏损之最,财报指出,业绩大减的背后,主要由于高鑫零售旗下大润发超市经营不利持续关店,中润发、小润发等新型业态超市转型并未带来如期效果,M 会员店贡献仍有限。近年来高鑫零售同店销售增长均为负,2024 财年同店销售增长指标再降至 -6.60%。
此外,曾经创造 19 年未关一家门店营业神话的大润发,也陷入了闭店的风波。2024 财年,高鑫零售关闭了 20 家大卖场,其中四家位于华东的门店将被改造成会员店,其余 16 家关闭门店,在关闭多家大卖场的同时,高鑫零售还有超过 2 万多名员工离开了公司,高鑫零售借此节省雇员福利开支超 5 亿元。
或许这样的业绩,让董事会和投资者都失去了耐心。今年 3 月,高鑫零售宣布换帅,任命沈辉担任高鑫零售执行董事兼 CEO,林小海辞任高鑫零售 CEO,调回阿里巴巴集团另有任用。
资料显示,沈辉今年 49 岁,在零售行业积累了超过 20 年的丰富管理经验,更是与高鑫零售有着斩不断的深厚联系。他自 1999 年便加入高鑫零售原子公司欧尚,并于 2010 年至 2013 年期间在法国欧尚工作,担任门店总经理,之后还担任过欧尚品牌营运总经理。2017 年 5 月离开欧尚加入复兴旅游下属公司,2019 年离开复兴创业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在财报发布会上,高鑫零售董事会主席黄明端明确表示:"2024 财年,高鑫零售走了一些弯路。" 他也表示,2025 财年开始,董事会任用了新的 CEO,在新 CEO 沈辉的带领下,高鑫零售将着力于重回零售本质。
高鑫零售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沈辉表示,集团正在快速行动,回归零售本质,回到大润发建立的初心和立根之本,重塑价格力心智,重回营收增长。
被阿里摆上货架
尽管高鑫零售展现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但伴随着阿里轻装简从的变化,高鑫零售还是被阿里摆在了出售的货架之上。
其实,这并非是高鑫零售首次被传出售,今年以来,高鑫零售就已经多次传出被出售的消息。
2 月初,在阿里巴巴集团公布 2024 财年第三季度业绩财报会议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蔡崇信回应称,资产负债表上依然有一些传统的实体零售业务," 这些也不是我们核心聚焦的,如果能够完成退出的话,也是非常合理的。" 他也表示,考虑到当前市场情况,退出需要时间慢慢实现。
3 月 16 日,有消息称,阿里内部基本已经确定,把大润发和盒马出售给中粮,大润发约预估 100 亿元,盒马约预估 200 亿元,双方框架协议已经拟定,是马云在阿里内部做了最后拍板。对此,针对 " 盒马和大润发将被出售给中粮 " 的消息,盒马和大润发方面都予以否认。
另外除了高鑫零售一号位的变更外,今年 5 月 21 日高鑫零售发布公告称,秦跃红已获委任为公司非执行董事。公开资料显示,秦跃红现为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企业融资部负责人,曾参与各种阿里巴巴集团的资本运作项目。
此外,也有人将林小海的退出,看做是阿里退出实体零售的信号。
的确,阿里巴巴在更换领导层后,对新零售战略进行了调整,新零售曾经是阿里巴巴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旨在通过线上、线下和物流的紧密结合,数字化重构传统的零售业态。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公司战略的重新聚焦,阿里巴巴开始重新评估其新零售资产。
阿里巴巴集团 CEO 吴泳铭表示,公司将有三个重要优先级方向——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业务、AI 驱动的科技业务、全球化的商业网络,并将 " 更坚决地投入,更果断地取舍 "。
最后,再简单聊聊两个潜在的收购方。
毫无疑问,高瓴和德弘都拥有大量的零售行业投资和收并购经验。从早期的腾讯、京东,到后来的百丽、蓝月亮,再到良品铺子、喜茶等新兴品牌,高瓴资本捕获了大量零售巨头。德弘资本的创始团队在中国有着近 30 年的投资经验,包括中国平安、蒙牛乳业、海尔、南孚电池、中粮肉食、圣农发展、恒安集团、百丽等,出手不多但都是大手笔。
不过,翻遍二者的 Portfolio,如大润发这类大型线下连锁超市却不多见。但我认为这也是并购的魅力所在。高鑫零售走到今天这一步,有时代的原因,也与阿里脱不开关系。但 PE 就不一样了,因为你很难看到比 PE 更单纯、目的更直接的并购方。不管是将资源进行 " 强强联合 " 还是 " 化腐朽为神奇 ",不管是赚估值、杠杆,还是汇率、利率的钱,还是砍成本、分拆或是创造新价值点等操作,显然高鑫零售还有潜力可挖。(作者 / 张雪 来源 / 投中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