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 75 周年华诞。这 75 年,在中华文明浩瀚的 " 时间历史 " 中,注定是一段壮丽的 " 历史时间 "。
对于时间,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邃的思考和深刻的自觉:以大时间观思考过去现在未来,于长时间轴谋划治国理政,用辩证法把握运用时间,将宝贵时间献给祖国和人民 ……
时光无言,映照赤诚初心,绘就恢宏史诗。
(一)" 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 "
2024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 摄
北京中轴线,犹如一条历史之脊纵贯古今,天安门广场正中,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矗立。
1949 年 9 月 30 日,开国大典前一天,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2014 年 8 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决定,将纪念碑奠基日确定为人民共和国的烈士纪念日。
此后,每年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来到这里,怀着崇敬的心情拾级而上,沿着基座缓步绕行,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纪念碑基座上的浮雕,仿佛凝固的时间——
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 ……
那些毅然奋起的呐喊,那些坚毅笃定的目光,那些慨然前行的身躯,清晰刻画出一个伟大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
历史,并非直线匀速行进的时间过程。
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日子里," 仿佛时间的流逝,独与我们中国无关 "。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被各种内忧外患耽误的时间太久了,因此中国人民始终有着超乎寻常的紧迫感、时代感。"
天地转,光阴迫。天翻地覆慨而慷。
30 多年前,在《摆脱贫困》的《跋》中,习近平同志这样写道:
" 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
" 尽短时间 "," 尽短时间 "…… 从中,我们不难读出一种追赶时间的 " 紧迫感、时代感 "。
由此,我们更能深刻感受这一幕的深远考量——
2012 年 11 月,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成员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
驻足于时间的长卷,习近平总书记以 " 中国梦 " 点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主题。这一响亮的宣示,极大激发了人们创造历史伟业的主动精神。
"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
江河之所以能冲开绝壁夺隘而出,是因其积聚了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
由此,我们更能深刻感受这一幕的动人力量——
2016 年盛夏,贺兰山畔。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考察。员工们涌到高高的作业平台上,齐声向总书记问好。
热情洋溢,感人至深。
总书记触景生情,对大家说:"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 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太久了,要爆发出来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 ……"
历史的厚度,决定了攀登的高度。
由此,我们更能深刻感受这一幕的深远意涵——
2024 年金秋,秦岭脚下,高台门阙式的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气势恢宏。
博物院内,在国宝级青铜器何尊前,习近平总书记停下脚步,沿着玻璃展柜缓缓环绕一周,久久注视。
何以中国?
三千多年前," 中国 " 镌刻于何尊内底;三千多年后," 中国 " 镌刻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底,成为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二)" 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 "
2018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岳阳市城陵矶水文站考察。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 这就是时间感呐!" 小兴安岭深处,久久仰望一棵擎天红松,习近平总书记感叹道。
湘江之畔,广西毛竹山村 800 多年的酸枣树,他看了又看:" 我是对这些树龄很长的树,都有敬畏之心。"
蜀道蜿蜒,参天古柏下,他驻足凝望:" 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挖掘出很多意义,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
由树而观时间、思当下、谋未来。今日的中华大地上,历史与空间的经纬交织中,长时间维度、大历史格局鲜明而深刻。
从治水观治国:" 历史上很多兴和衰都是连着发生的。要想国泰民安、岁稔年丰,必须善于治水。"
2024 年 9 月,站在 " 黄河第一桥 " 中山桥上,习近平总书记凭栏远眺、凝神沉思。上游的甘肃兰州,中游的河南郑州,入海口的山东东营 …… 这些年,他一次次驻足于黄河之畔、擘画大河之治。
10 多年间 30 多次深入沿黄省区考察,5 年间接续主持召开 3 场专题座谈会,胸怀的正是 " 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
保护与发展、当下与长远,抉择无时不在。
推动长江 " 十年禁渔 ","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为的是一江碧水浩荡东流;以 " 百年大计 " 的眼光谋划教育强国建设,为的是确保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本着对民族和历史负责的态度,以 " 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 的气魄起笔雄安新区 …… 时空格局的宏阔,决定了时代蓝图的壮丽。
新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置身 " 压缩时空 ",人们对发展的期盼尤为迫切。
上世纪 90 年代,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经过深入调研、反复酝酿,主持编制了《福州市 20 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系统谋划了福州 3 年、8 年、20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步骤、布局、重点等,被称为 " ‘ 3820 ’战略工程 "。
当地干部评价:" 一任市委书记也就 5 年,习书记却做 20 年的规划,谋划福州跨世纪发展。"
对此,习近平同志有着深远思考:"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要考虑中长期 10 年、20 年的发展目标,还得考虑到要有远期 30 年、50 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目标 ……"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 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邓小平同志 1992 年南方谈话中提出的这个时间节点,萦绕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脑海中。
在一次面对 " 关键少数 " 的会议上,他将自己的思考娓娓道来:
" 从世界历史角度看,经过长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之后,一个政权要稳定下来,一个社会要稳定下来,必须加强制度建设,而形成比较完备的一套制度往往需要较长甚至很长的历史时期。"
英国、美国、法国、日本 …… 他一一列举这些国家的制度形成到成熟过程,深刻指出 70 年到 100 年这个时期对一个国家制度建设的关键意义。
" 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 "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列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系统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前后呼应、破立并举,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
时间,是奋斗的方向,也是奋斗的方式。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历史观,勾勒出中国共产党的时间线。
" 两个一百年 " ——
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 100 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两个十五年 " ——
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有人形象比喻,当世界上一些国家在搞 " 拳击赛 " 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锚定目标一棒接一棒地跑历史的 " 接力赛 "。
2019 年 3 月," 永恒之城 " 意大利罗马,在此访问的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时间观:
" 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
(三)" 急不得,也等不得 "
2019 年 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019 年 11 月,上海,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馆的 " 幸福中国 " 单元脱贫攻坚倒计时显示屏引人注目。
" 我们的脱贫按小时、按分秒计算。" 显示屏前,习近平总书记告诉与会各国领导人,简明而坚定。
2023 年 5 月,河北雄安。高铁站候车大厅," 千年轮 " 的齿轮层层传导,年轮走完一圈的时间是 1000 年。
" 雄安新区建设是千年大计,要久久为功 "。乘高铁抵达雄安,到 " 未来之城 " 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
快与慢,这其中蕴含着时间的辩证法。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过阐释:" 对当务之急,要立说立行、紧抓快办,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对长期任务,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滴水穿石,久久为功。"
所以,我们看到时不我待的紧迫——
" 从现在起到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只有 1000 多天了 "" 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现在倒计时还有 20 个月 "" 今年满打满算还有不到 10 个月的时间,按日子算就是 300 天 "……
8 年时间,创造近 1 亿贫困人口脱贫的人间奇迹。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一朝梦圆。
所以,我们看到志存高远的历史耐心——
" 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开始建设 "" 精心推进不留历史遗憾 "" 不要搞急就章,不要搞一时的形象工程 "……
秉持谋定而后动的原则,曾有一段时间,雄安几乎没有动一砖一瓦。细火慢炖得真味,日月雕琢成山河。
有的事须快马加鞭,有的则待静水深流。
2023 年 7 月,四川广汉鸭子河畔,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从事文物修复工作近 40 年的郭汉中,细细向总书记讲述文物修复细节。
" 很复杂啊!你修复这一件要多长时间?" 总书记问。
" 至少得一年。" 郭汉中答。
" 发扬慢工出细活的精神,慢慢来,久久为功,搞成一件是一件。" 总书记鼓励。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时间,在量变中累积质变。
习近平总书记常常提起 " 滴水穿石 "。
早在陕北插队时,这种自然景观就令他叹为观止、时时不忘。后来,他在《摆脱贫困》中写道:" 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
2023 年,正值 " 八八战略 " 实施 20 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江考察。他这样总结之江大地蝶变的启示:" 之所以有成效,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 20 年。"
党的二十大后不到两年间,关于区域发展的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已主持召开 9 场。
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全面振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大开发 ……" 推动 "" 深入推进 "" 全面推动 ""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 ",从会议名称就能看出其中的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时间观的背后,是政绩观,是为政之道。
" 发扬钉钉子精神,有坚持不懈的韧劲,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 "。
从 "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 " 到 "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不随物流、不为境转。
有了这样坚毅的定力和韧劲,时间就成为了关键的变量、强大的催化剂。
(四)" 我们必须走在时间前面,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
2024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日照港考察。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 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把各方面的干劲带起来。"2024 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明确要求。
两会闭幕不久,总书记赴湖南考察。正是春耕备耕关键时,他走进常德市的万亩农田深处。
看到刚播下的稻种,总书记关切地问:" 你们这里什么时候开始插秧?"
"4 月上旬和中旬。"
" 南方不插五一秧啊!" 总书记脱口而出的这句谚语,道出了不违农时的朴素道理。
耕耘一片农田如此,治理一个国家亦然。
"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周易》八字箴言,揭示真谛:变通顺时,把握时机,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
"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 两个大局 " 的重大战略论断,标定了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时空坐标。
从开启新时代到踏上新征程,时间的指针指向前无古人的崭新实践。"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
2024 年 7 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站在继往开来的历史关头,习近平总书记将改革开放的旗帜更高举起,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
改革者总是善于抓住时机——
新时代之初,关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 " 新常态 " 的判断科学冷静,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 " 新发展理念 " 系统先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论断,宣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020 年,面对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提出 " 构建新发展格局 " 掷地有声;
2023 年,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阐明 " 新质生产力 " 令人耳目一新;
……
在每一个重要关头,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时与势、洞察危与机,提出富有前瞻性的战略论断和科学理念,引领我们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恒者行远,思者常新。
" 今天,我们是站在创造未来的源头上,就应当树立超前意识,敢做时代的弄潮人。" 在地方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写下这样一段为政体悟。
在梁家河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在正定探索 " 半城郊型 " 经济发展新路;在福州抢抓发展机遇号召 " 良弓在手,贵在速发 ";在浙江要求紧紧抓住和用好 " 新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上海深感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的时机已到 …… 一路走来,始终善于抓住时机,应时而动,顺势而为。
河入峡谷,风过隘口,正是紧要之时。
当今世界,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这是 " 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也是 " 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 "。
如何实现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其中要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
" 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 "" 关键是时机和决断。历史的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 "。
2014 年,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不能在这场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落伍,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
也是在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汽车集团,明确提出 "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
后发居上,弯道超车。2023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 60%,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 " 新三样 " 之一。
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今日之中国,"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 的意识从未如此强烈,抢抓机遇、赢得时间,通过时间的加速度实现跨越性发展。
" 我们必须走在时间前面,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时间,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边。
(五)" 时间都去哪儿了 "
2018 年 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考察。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这是今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日程表:
2 日至 6 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5 天时间出席近 50 场双多边活动;9 日,上午出席全国教育大会,下午先后会见来华访问的两位外宾;10 日至 13 日,赴陕甘两省考察;14 日和 20 日,分别出席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 70 周年大会、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 75 周年大会;23 日,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国庆节前,密集出席一系列重要活动 ……
" 作为国家领导人,我们已经以身许国。我们要做到兢兢业业,如临如履,夙夜在公。有一首歌,歌名叫《时间都去哪儿了》。那么我的时间呢,也都到了别的地方去了。"2014 年 2 月,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专访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时间都去哪儿了?
" 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2021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桂林考察,走进村民王德利家。
" 总书记,您平时这么忙,还来看我们,真的感谢您。" 王德利十分激动。
" 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总书记回应。
人民领袖,为人民而奔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行程万里、初心如一,考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连续 12 年全国两会,59 次参加团组审议讨论,听取数百名代表委员发言 …… 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都是他心中的大事。
主场外交和出国访问,日程安排常常白天连着晚上,有时忙得连饭都吃不上。现场的外国工作人员也不由感慨:" 中国的习主席真是太忙了!"
" 您喜欢您的工作吗?您的工作累不累?"2019 年,美国伊利诺伊州北奈尔斯高中中文班学生在写给习近平主席的信中好奇地提问。
" 我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很累,但很愉快。" 朴素的语言,道出真挚的情怀。
时间观的背后,是群众观,是价值观。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人们不会忘记,2012 年 11 月,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讲过的那句话:" 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时间都去哪儿了?
" 对老百姓的事情,时时放心不下。"
2023 年 11 月,北方入冬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河北因洪涝受灾较重的门头沟区、保定涿州市,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一天之内,横跨两省市,足迹覆盖农村、社区、学校等 7 处考察点,冒着严寒而往,沐着夜色而归,只因 " 心里一直惦念着灾区的人民群众 "。
心中常常牵挂,所以时时放心不下。
抗灾救灾,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疫情来袭,大年三十夜不能寐,大年初一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关键农时,一次次来到田间地头,看作物长势、听农民心声 ……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 ",习近平总书记把亿万人民的事,摆在案头、放在心头。
时间都去哪儿了?
" 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中央办公厅《秘书工作》杂志有一篇文章提到:"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干工作要‘案无积卷、事不过夜’。总书记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他的工作作风非常严谨,工作节奏也很快。报送给总书记的请示,不管多晚,即使到了夜里 12 点,第二天早上都能收到他的批示。"
" 马上就办 ",这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时倡导践行的工作作风。担任福建省省长,他以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来勉励自己,要求自己 " 任何时候都要勤奋敬业地干工作,任何时候都要脚踏实地地做事情,任何时候都要将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
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习近平曾引用诸葛亮的《出师表》表达自己的心情:"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 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肩负着人民的信任和重托,10 多年如一日,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殚精竭虑:"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一百多年前,毛泽东同志说:" 我们总要努力!我们总要拼命的向前!我们黄金的世界,光华灿烂的世界,就在前面!"
75 年前,面对着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一位诗人激情澎湃写道:" 时间开始了 "!
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
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
新时代中国," 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