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杜宇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 9 月 27 日,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里亚布科夫表示,如果美国不改变对俄罗斯极度敌对的路线,俄罗斯不可能就恢复《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以及战略稳定议题与美国进行对话。
9 月 24 日,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协调员约翰 · 柯比称,美国愿与俄罗斯就《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恢复谈判,并正在等待俄罗斯总统普京作出决定。
当地时间 6 月 3 日,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里亚布科夫表示,俄方关于暂停参加《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决定是毫不动摇的,这并不取决于美国方面的回应措施。他指出,俄方重返该条约的条件是美方放弃与俄罗斯为敌的根本立场。
里亚布科夫同时表示,根据 1988 年签署的相关条约,俄美双方仍会互相通报有关发射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导弹的信息,这将能够避免危险局面的产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VCG41157424827
据央视新闻 3 月 1 日消息,当地时间 2 月 28 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正式签署关于俄暂停履行《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法律。根据俄法律信息网站 2 月 28 日公布的相关文件,俄暂停履行《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法律自正式公布之日起生效,何时恢复履行将由俄总统决定。
《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由美俄两国于 2010 年签署,原有效期 10 年,后延期至 2026 年。它是两国在核裁军领域的关键条约。
美俄拥有全世界核武器数量的 90% 以上,《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旨在对两国的核武器装备进行限制。根据该条约,美俄两国需要将已经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部署的潜射弹道导弹和重型轰炸机上携带的导弹降至 700 枚,核弹头数量降至 1550 枚、并将用于发射核弹头的已部署和未部署发射工具数量降至 800 个。
《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与美苏之间签署的《反导条约》《中导条约》一并,被认为是国际核裁军体系的三大支柱。在美国先后宣布退出《反导条约》和《中导条约》之后,《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成为美俄之间唯一军控条约。
克宫:改变核政策旨在警告西方
参考消息 9 月 27 日援引美联社 9 月 26 日报道,克里姆林宫 26 日称,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改变俄罗斯的核原则,目的是阻止乌克兰的西方盟友支持对俄罗斯的攻击。
报道称,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德米特里 · 佩斯科夫对记者说,普京 9 月 25 日对核原则的修改是在 "警告那些国家,如果它们参与到以各种军事资产(不一定是核武器)对我国的攻击中,将会面临后果 "。
报道指出, 普京在向西方发出的新的强烈警告中说,任何国家在核大国支持下对俄罗斯发动常规打击都将被视为对俄罗斯的联合攻击。 这一威胁显然是为了阻止西方允许乌克兰使用远程武器攻击俄罗斯,而且似乎大大降低了俄罗斯可能使用核武库的门槛。
在 25 日讨论这一原则变化的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上,普京强调说,俄罗斯可能使用核武器来应对 " 对我们的主权构成重大威胁 " 的常规攻击,这是一个模糊的表述,留有很大的解读空间。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俄罗斯报》网站 9 月 26 日报道,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接受微软 - 全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莫斯科选择了错误的时间更新其核学说。
布林肯补充说,他认为此举是不负责任的," 尤其是在世界各国领导人齐聚纽约联合国大会,商讨解决危机之道以及进一步裁军和不扩散核武器的必要性之际 "。
据报道,欧盟外交事务与安全政策发言人彼得 · 斯塔诺表示,欧盟委员会不打算建议取消对乌克兰武装力量使用西方远程武器打击俄罗斯腹地的限制。
这名发言人强调:" 欧盟不会就基辅使用西方武器打击俄罗斯腹地一事作出集体决定。"
斯塔诺同时指出,如果提供武器的国家允许,乌军仍有可能使用远程武器打击俄罗斯境内目标。
俄学者:核威慑政策变化是对西方介入俄乌冲突的回应
据央视新闻 9 月 27 日消息,针对俄罗斯总统普京 9 月 25 日召开联邦安全会议,讨论有关新版俄核威慑国家基本政策问题,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学术主任安德烈 · 科尔图诺夫表示,俄罗斯核威慑政策的变化与俄乌冲突相关,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对冲突介入程度加深的情况之下,他认为,这是俄方向西方国家发出的信号。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欧洲与国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瓦西里 · 卡申认为,乌军对俄罗斯领土的攻击是在西方国家提供武器装备、人员培训等方面支持乃至直接参与下实施的。西方国家应对此承担责任。
瓦西里 · 卡申:目前,当乌军使用西方国家生产的导弹时,是通过西方国家的卫星进行目标定位的,导弹的飞行任务指令是西方专家设定的 ,因此乌克兰军人的任务是利用飞机或者在陆地上将导弹运送到指定位置再按下按钮,这一过程中的基本工作都是西方国家人员完成的,这使他们成为军事行动的完全参与者。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核威慑政策变化是对北约可能允许乌对俄领土进行纵深打击的警告,核威慑政策变化将以总统令的形式确定,目前尚不明确新的政策草案何时获得通过。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央视新闻、参考消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