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人社部向社会发布:云网智能运维员、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用户增长运营师等19个新职业,以及直播招聘师等28个新工种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
这些新职业的名字,在很多人看来可能还比较陌生,不知道具体工作内容是什么,可是能被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意味着现实中已经有一定规模的从业人员。可见,当很多人还在感慨AI等新技术可能造成失业时,已经有相当部分的人抓到了新时代的“红利”,在技术变迁的过程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新工作。
这些新职业、新工种的“入编”,再次证明了一个规律:新技术的出现可能导致一些旧职业的缩减甚至消失,但同时也一定会创造新职业、新机会。
而且,从历史经验看,新职业和旧职业之间,通常会存在某种“接近性”。从事受到冲击的旧职业的劳动者,如果能够拥有开放的心态,及时学习、培养自己的新技能,完全有可能在新职业出现时抢得先机。
举一个比较贴近的例子,前一段时间,无人驾驶汽车在一些城市试点的消息,引起不少人对职业司机可能失业的担忧。可是随后就有媒体报道,国内各大公司无人驾驶车的安全员、测试员,多数来自网约车司机、公交车司机。这次人社部公布的新职业中,也包括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
这些传统的职业司机,经过培训和考核,就能在无人驾驶车的时代,找到一份新的工作。当然,不是所有司机都能当安全员,但是除了安全员之外,无人驾驶还可能催生我们现在还无法预料的新职业。过去一直和车打交道的群体,只要有心,未必没机会进入新领域。
在这次“入编”的新职业中,像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员、人工智能数字人训练师等,也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它们和一些旧职业之间的传承性。原先在网络系统应用、汽车行业等从业的劳动者,如果能够及时顺应新技术的浪潮,还是有可能及时完成自己的转型。
因为技术改变的主要是生产方式,产品和服务所满足的客户需求,很多时候是相似的。过去在相关领域就业的优秀打工人,还是会拥有比较优势。
当然,在这种新旧转换的过程中,人的观念、能力等存在差异,不排除有些人还没准备好就被甩出了赛道。要避免新技术造成过大的职业冲击,就不能完全靠个体的觉悟和努力,相关机构也有必要提供帮助。
比如,最近几年一些省份针对数字化管理师等新职业专门开设培训班,让更多打工人有机会开拓眼界、提升职业技能;一些大企业也主动培训员工,让他们尽快掌握新技能,适应新岗位。这样在行业变动时,他们就更有可能把握住转型的机会。
新技术如果能提升一个行业的效率,打造出更具性价比的产品或服务,最后的普及就只是时间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打工人还是政府部门,都不如早日用更开放的态度看待新技术,并做好各项准备,尽量减少转型的阵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