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江怡曼
继预定利率下调带来长期人身险涨价潮之后,今年以来,保险业的另一重要刚需险种——车险也迎来持续的价格上涨。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多家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晒出了自己2023年与2024年的保单价格,对比后发现,在上一年未出险、未违章、保额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续保保费普遍上涨了数百元。甚至还有个别消费者晒出的车险涨幅达到1000元至3000元不等。此外,新能源汽车车主则要缴纳远高于同等价位油车的保费,一年算下来,面临着“电车省油不省钱”的尴尬局面。
同样,多家财险公司披露的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也印证了消费者的切身感受。根据行业统计,已有超过50家财险公司公布二季度车均保费,其合计平均值约为2078元,环比上升约7.4%。而2023年全年、2024年一季度财险公司的车均保费均值分别约为1918元、1934元、从今年来看,已连续两个季度车均保费均值上涨。
多因素共同促成车险涨价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越来越多车主注意到车险价格上涨,主要由多类原因共同构成,涉及个人与车辆、地区,公司经营策略,以及市场行业政策变化等因素。
一家大型险企上海地区的车险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对于个人车主而言,车险费用变化与车辆有责出险次数、车辆交通违法次数、使用性质的变化,以及保障方案变化等有关。其中,车辆有责出险次数是主要因素之一,如果标的车辆在一年内有责出险次数过多,那标的交强险浮动系数和商业险无赔款优待系数会相应改变,因此来年续保的时候,保费大概率会上涨。
上述负责人表示,车险保费的涨价幅度也与汽车市场格局变化有关。以上海地区为例,上半年,车险单均保费上涨,主要是营运类车辆占比提升、新能源新车销量提升带来市场车险业务结构的变化。
根据上海市汽销行业协会数据,今年1-6月,上海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46.6%,处于全国较高水平。由于新能源汽车的赔付率较高,保费较高,也带动了整体车均保费的提升。
中国银保信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新能源车的平均保费实际上比燃油车高出大约21%,其中,纯电车每年保费平均比燃油车贵1687元,约为燃油车的1.8倍。
此外,改变汽车的私家车属性,也会造成保费上涨。多位车主在社交媒体上反映,在把自身名下新能源汽车在营运类平台注册后,部分保司的保费报价上涨超过1000元,还有一些车险代理平台会直接拒绝承保运营类车辆。
上述车险负责人也表示,客户保障意识提升也带来了商业险投保率提升,全国各地区伤残赔付标准提升也带动了市场车均保费提升,例如,今年上半年,三者责任险的300万投保率,提升10%以上。
另外,界面新闻记者也注意到,车主投保所在地区不同、保费基数计算不同,也会导致车险价格产生不同幅度变化。例如,车损险可以赔偿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导致的车辆损失。不同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当地灾害等数据测算当地区域所发生自然灾害的概率,来重新定价。
车险自主定价权不断释放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随着车险综合改革的分步实施,我国车险保费定价的市场化程度正不断加深,而车险市场定价权则更加集中于行业头部的“老三家”。
早在2020年9月,原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车险综合改革”至今已走过四周年。彼时,随着自主定价系数范围扩大,财产险公司的定价自主权得到释放。
随后,2022年12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等有关事项的通知》,在车险“二次综改”中,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由原先的0.65至1.35,扩大为0.5至1.5。
今年8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推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也拟放宽保险公司新能源商业车险的自主定价系数范围,将由原来的0.65-1.35调整为0.5-1.5。这意味着保险公司将拥有更大的自主定价权,可以根据车辆风险状况、车主驾驶习惯等因素进行更加精准化的定价。
除了定价放开之外,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我国车险行业的“老三家”(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市场份额占比也逐步增加,通过其规模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在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马太效应愈发明显。
根据今年8月末公布的半年报,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393.64亿元、1048.24亿元、521.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3.4%、2.8%。三者合计保费占到车险总保费的68.75%,并以远高于同业水平进行市场扩张。
在净利润方面,“老三家”分别实现盈利74.94亿元、39.46亿元、12.06亿元,合计126.46亿元,占到行业总承保利润130.91亿元的96.59%,仅仅是冠亚两家险企,就达到行业总承保利润的87.37%。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