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做年度规划么?
想必绝大多数人听到这个问题,答案都是:这不废话?
无论你的梦想是考 211 、 985 ,是某张含金量拉爆的证书,又或是高效完成某日待办,拉个计划都是必经之路。
从小到大,小学写寒暑假作业进度安排,高中写冲刺高考复习计划,有计划的度过一生写在人类的 DNA 里,一支笔、一张纸,就能直接开启对自己的全面统筹管理。
简单粗暴点,时间段按小时分割。
详细一点也有啊,设定月目标,分到每一天,还有有点时间管理意识的小萌芽,每天 24 个小时,吃饭休息占多少小时,锻炼多少小时,睡觉多少小时,努力了多少小时。
但近几年来,我发现情况有变。
如果说,以前的规划像一种鞭策自己前进的小皮鞭,那么翻开现在年轻人的规划事项,感觉就像是皮鞭都要挥断了:
原本我以为大家的人生都一样:每年设定一套目标,然后在除夕夜把 2008 划掉改成 2009 , 2009 划掉改成 2010 ,多划几次,轻松理解我命由天不由我。
结果大家的人生是:目标必须拆解到每个月、每一周、每一天,今天要完成哪些事情,养成什么习惯,有哪些复盘与改进,都要记录归档,目标完成进度还会自动生成进度条。
上班背负着老板的 KPI ,下班背负着人生的 KPI ,日日悬命。
最开始,我还以为这种系统用得人不多,应该都是硬核猛人。
但随手打开一个社交网站,我就被打脸了,看着播放量,你应该就能感受这事有多少受众了。
这市场需求甚至旺盛到,已经成了门生意,好多人自己做了规划模板,放在平台上分享售卖,销售额度还都不算低。
用各种精心模版规划时间,仅仅只是重启人生的路径之一。
有人复盘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缺的不是规划,而是注意力,或者没有一个高效行动的习惯,所以想要超越 99% 的人必须得从 "21 天培养一个习惯 " 开始。
有人则认为规划和习惯都是助攻,只有时间管理才是撬动人生的支点,向油管大神们学习 " 坚持 5 点起床,搞懂早起改变人生的秘密 " ,简化任务清单,决定把时间消耗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改变人生没有固定公式,只要你说得够有道理,就能征服无数正谋划重启人生的人。
教人学习、工作、副业、规划人生都能成为倍受关注的赛道。
在剑桥大学拿第一名的学生,在个人简介里标明了效率达人等关键词,出来分享如何在剑桥拿高分同时还有时间搞社交和副业,爆火。
复杂的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的行业前景,无数人正为前途和可能的发展路线而困惑。
所以有人专注职场,分享 " 一定要明确人生主线 " ,如何挖掘真正的事业,为自己节约 10 年,同样引发无数关注。
无论是学习还是搞钱,都由体能承载,于是一篇篇 " 体能就是人生的底线 " 、 " 体能决定了职场天花板在哪 " 被生产出来,如何规划体能也成了必修课之一。
类似的还有超完美存钱计划,拒绝无意义消费,坚持养成记账习惯等等财务向的规划内容。
各行各业的规划铺天盖地,全方位,无死角,给人一种一秒都不能浪费,一步弯路都尽量别走的感觉。
一言以蔽之,都想往死里培养自己。
为啥这么多人想精密规划自己的人生?
这事有现实意义,许多优秀的人完全按照规划走,塑造出了一个优质的自我。
清华大学学霸作息表
也有精神爽感,负责苹果手表的技术副总裁凯文 · 林奇,就解释过苹果健身环消费心理—— " 人们就是喜欢封闭、喜欢有结局、喜欢完成任务后带来的成就感。 "
为啥有人为了把 Apple Watch 健身圆环合上,大半夜起来运动;有人为了游戏里的白金奖杯,各种重启重玩。其实就是这个心理,规划也是一种任务,完成了能获得成就感。
但同时,你还会发现,跟这些规划、效率提高相伴而生的,往往是这样一些关键词:
「 人生 " 改命 "APP 」、「 重启自律生活」、「 夺回生活掌控感」。
听着就好像懒惰的这个自己不是本我,是某个 " 鬼魂 " ,自己只是被夺舍了。
这些想要重塑人生的人,具体动机五花八门,但有一个统一答案:焦虑。
有人焦虑是对生活失望,在 30 出头的年纪,姻缘不顺,工作受挫陷入了 emo ,制定一个计划对于她来说,是走出低谷的起点。在诸多生活分崩离析的时刻,试图去重新感受生活,爱上生活。
有人焦虑出自对生活的渴望,希望通过考试的人,正在追求获得更好工作的人,想要现在拼命努力改善生活条件,让老年有保障的人。
更多人在高考前,人生都有参考答案, " 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 " ,但一进入社会就迷糊了?我该干嘛?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没有想法。
这也是焦虑的来源,日子一天天过去,生活没有进展,停滞原地,稀里糊涂,人生荒废,焦虑。
看完这些推文,有这样一个感受:自律是极致的欲望,焦虑是欲望严重偏离航线时的恐慌。
但现代社会,好像没有谁的欲望保持在既定航线上。
努力学习的人,学习压力大的焦虑,学习摆烂的人,懊恼没有好好学习焦虑。
英年早婚的人,懊恼没有探索人生的机会,焦虑, 30 岁还没有结婚的人,忧愁于合适的人越来越少,焦虑。
每一个人好像都能从生活中挖掘出一份罪恶感。
而这些焦虑背后的最大关键词就是——时间。
学习、搞钱、职场、婚姻,但凡没有按照时间预期完成某个目标,那就是失败了,难受了,完蛋了。
1965 年,心理学家 Bernice Neugarten 提出过一个概念,社会时钟,意思就是社会的隐含期待,会给个人施加压力,要求人要在特定时间框架内实现人生的重大里程碑,实现了意味着一个人精神和能力成熟,落后的人则被社会认为能力比较差。
其实就是那句土话:什么年纪做什么事。
学习上,别人 18 岁读大学,你 12 岁读,就是天才, 24 岁读就是笨蛋,在婚姻上也类似,顺应时钟会获得社会认可,偏差则会产生焦虑和羞耻感。虽然有个性的人一直存在,但更多人会选择跟上社会期待。
但,如今急速变化的社会,让 " 时间不够了 " 。
社会和科技的进步,让传统的时间表发生变化,比如初婚年龄逐渐变高,为人父母的年龄随时后推,职业生涯单份工作时间缩短,退休年龄变长。
再比如,古人说三十而立,现在是三十而富,好像三十岁还没富,这辈子没机会了。
胡适之在焦虑以后,第二天就去打牌。
现代人在焦虑后,怎么也能坚持个七天的勤奋计划。
同时,互联网将整个社会的生活链接一处,当你把自己生活的不顺跟社交媒体上精心策划的成功对比时,原本催人奋进的动力,就变成了落后的精神焦虑,仿佛全互联网都发财了,只有你兜里就两钢镚。
为了缓解焦虑,就只能立刻行动。
但其实生活就不存在什么时间节点。
每个阶段都会有每个阶段的苦恼,许多人都希望通过努力改变生活现状,希望三十而富,却忽略了生活本身应有的乐趣。
其实规划也可以单纯作为一种痕迹存在,帮多年以后得你记得。
哦,原来那一天我是这样过的。
撰文:渡渡鸟武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