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张友发
悬疑片如今似乎成为了国产电影的一剂票房猛药。去年,《消失的她》票房一路狂飙,最后报收35亿。今年6月沉寂的暑期档,日均票房不到1亿,率先救市的也是悬疑电影《默杀》。
上映26天后,《默杀》单日票房仍保持在前五的位置,不仅领先于同期和后上映的《传说》《落凡尘》《神偷奶爸4》等影片,更是在与《异人之下》《死侍》和大范围点映的《解密》和《从21世纪安全撤离》等一众新片的竞争中,展现出有韧劲的长尾效应,目前位列2024年票房榜第6位,灯塔AI预测总票房达13.70亿。
相比之下,国产悬疑剧则热度低迷,正在面临一轮观众流失。不久前完播的爱奇艺迷雾剧场新作《错位》,马伊琍和佟大为主演,改编自日本知名推理小说家松本清张的小说《交错的场景》,犯罪小说描写与真实罪案场景重合,这样的设定也在国产悬疑剧中算得上新奇。
然而,《错位》开播次日,云合数据有效播放量仅1612.1万,不仅落后于《度华年》《你比星光美丽》《长相思第二季》等热播剧,完播多日的《玫瑰的日子》也以2288.1万的播放量压它一头。
《错位》的低迷并不是孤例。在这之前,爱奇艺还排播了迷雾剧场的另一部剧集,由张颂文和荣梓杉三搭主演的《看不见影子的少年》,该剧同样热度不佳,6月7日开播后,单日播放市占率仅在5%左右徘徊,直至收官也未见有讨论声量。
同属悬疑探案题材,为何电影热度和话题度远超剧集?
电影行业分析师林超告诉界面文娱,得益于《唐人街探案》的类型观众培育,悬疑观众几乎约等于电影大盘观众,14岁以上的人群都是目标受众,是目前仅次于刚需类型——喜剧之外最吸引观众的类型和元素标签。
在他看来,悬疑片是国产电影的“后起之秀”,市场空间是由引进片和翻拍片打开的。“在《看不见的客人》前,悬疑都是一个相对窄、小的垂类。”此后,《来电狂响》《唐人街探案》《误杀》《消失的她》等影片逐步培养了悬疑的国民度。
灯塔专业版的影片库资料显示,2017年带有悬疑类型标签的票房最高三部电影《妖猫传》《嫌疑人X的献身》《拆弹专家》票房合计13.31亿,仅占当年总票房的2.4%,而此后的2018-2019年、2021年、2023年的国产悬疑片前三名合计票房,在年度总票房中的占比分别为8.7%、2.9%、14.1%和17.2%,这一类型在国产电影的市场的分量在肉眼可见加重。
在这一过程中,短视频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放大效应。林超认为,悬疑的创作容易陷入灵感枯竭和套路化。短视频流行的几分钟速看电影是强故事逻辑,离奇、猎奇和反转是吸引观众的主要元素,这一内容压缩逻辑传导至电影创作端,就表现为“一惊一乍”、不断的反转和各类感官刺激,可以持续攫取观众注意力。
《默杀》从一桩少女失踪案展开,故事装填了校园霸凌、家庭暴力、儿童虐待、性侵、家庭教育、未成年犯罪、类宗教组织等多个话题,似是社会热点议题的大杂烩,任一话题都可延展为一部电影。
也正因此,《默杀》的宣传紧紧依托短视频,突出反转、虐心、残酷等元素。《默杀》官抖点赞量破百万的三条视频,一是林在福得知女儿死亡真相痛哭、二是李涵赶到学校地下室后看到女儿小彤被霸凌、三是小彤与林在福眼神示意开启复仇计划,三个片段前后接续,与短视频速看切片分集使用的是同一套逻辑。
悬疑剧则不能遵循这一逻辑。首先,从体裁来看,悬疑题材与剧集存在某种属性错位。在林超看来,剧集体量偏大,一旦注水或支线较多,就会消耗观众耐性,“爱情片可以分手出轨,第三者、第四者,然后出国、留学,有很多生活化的内容可以加入,而悬疑加多了,就是纯注水。”
目前流行的短剧集和单元剧,可以说就是悬疑题材适应剧集体裁的尝试。今年播出的悬疑剧中,《微暗之火》装填了小镇青年、就业、少年之爱、家暴等支线元素,时长缩短到28集,相比偶像剧动辄40集的体量,已经是极限。而《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和《错位》分别是16集和15集,剧情相对紧凑的《新生》甚至只有10集。
其次,悬疑剧也缺乏相对体系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不能持续性产出佳作,没有构建观众对这一类型的连续性记忆。“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那么多‘辛爽’,无法形成规模,”林超认为,“追根溯源,是行业没有完整的体系,从编剧、导演到平台和演员都有责任。”
推理作家吴非也向界面新闻表达了类似的感受:一方面,《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两部悬疑剧标杆之作都改编自紫金陈小说,来源单一,原创能力不足;另一方面,观众看重悬疑推理类作品的逻辑严谨性,很喜欢挑bug,一旦作品序列水平参差不齐,观众就容易产生类型不信任感。
此外,剧集匹配的悬疑细分类型有限。林超认为,警匪类和警察探案类主角形象正面,相对适合国产剧,将《默杀》《周处除三害》中的林在福、陈桂林等角色放置于剧集语境中,就属于“有污点的主角”。
不过,近两年国产悬疑剧在人物塑造上尝试打破这一禁锢。《新生》中井柏然饰演的费可,在前半程中被他人描述为一个擅长PUA和自我伪装的惯性诈骗犯,令人联想起《坏血》里的霍尔姆斯和韩剧《安娜》中的女主。不过,当案件进入解谜阶段,费可又回退到了好人阵营,核心人物的张力被大幅稀释,观众对《新生》的讨论也逐渐降温。
这种类型与媒介形式的矛盾,以镜像形式表现在古偶剧上。剧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花千骨》达到国民级热播,但即便有IP和剧版热度铺垫,影版《三生三世》票房5.35亿,今年年初上映的《花千骨》电影版票房只有655万,大银幕放大其特效、服化道和演员颜值等短板,口碑不及剧版,票房表现同样欠缺类型竞争力。
《默杀》过后,悬疑片进一步验证其市场空间,但与此同时,它又陷入了故事性透支的危机。《彷徨之刃》《涉过愤怒的海》和《默杀》都讲的是父母为惨死的孩子报仇的故事,而《默杀》的叙事结构又与《周处除三害》相似,都是三段式爽点,林超认为,这些影片叙事存在“套路化”痕迹,但“好在这些片子(票房)还没过20亿,还有大量的人没看过”。
观众对此也有感知,豆瓣的《默杀》条目下,“爽”和“震撼”的呼声下,不少高赞评论称影片话题组装密集、逻辑欠佳,“一次又一次的猛药对电影市场来说更像是一种透支疗法,无节制地使用着成瘾性剂量的刺激,电影院比任何时候都更像是某种coffee shop了。”
电影和剧集天然的媒介差异,使得悬疑这一题材,在这两种媒介上呈现的视听冲击力、叙事节奏感、人物正邪张力等方面不尽相同,但这些差异也延伸出不同的类型化路径和困境。
对于悬疑剧而言,现代悬疑的策略是缩减体量、提高单集信息载入密度,向电影靠拢;古装悬疑的解法则是单元剧模式,3-4集解决一个案件,人物轮番登场、主题各不相同,去年的《莲花楼》、今年的《唐朝诡事录之西行》等均为单元探案剧,并结合公路、志怪等元素,走出了不同于现代悬疑的成功路径。
如何利用差异牵引悬疑影视剧的成长,绳索还是要交到创作者手中。
(注:林超为化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