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上海医生救治的早产儿,这个暑假,又回到医院进行社会实践。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诊疗中心副主任王来栓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刚过去的暑假,医院有一名特别的实习生,是十六年前他救治过的最小早产儿。
2024年暑假,赖可(化名)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诊疗中心暑期实践。本文图片均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供图
王来栓说,赖可(化名)2008年由于早产入院,出生后体重只有1200克左右,是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患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肺炎等,病情危重,住院治疗了两个多月。
“她29周出生,情况比较严重,是当时我们医院最小的婴儿。”王来栓说,由于赖可病情重,无法正常摄入食物,一直静脉输液,体静脉置管、呼吸机都上了,肺部治疗很长时间,情况才逐渐好转。
得到专业救治后,赖可健康成长,没有出现任何早产儿后遗症。16年后,这个曾经的最小早产儿回到这家医院度过近两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她说由于成长原因,自己对医学有着更深的敬畏,读高二的她已立志大学要报考医学类专业。
2024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诊疗中心副主任王来栓(左)和赖可。
“我感觉很庆幸,现在是完全健康的青少年,他们(医生)叫我‘优秀毕业生’。”赖可说:“我知道自己小时候病情很重,抢救了很多次,如果有任何治疗不当,我可能不是现在这样。”
2024年暑假,赖可每天8点到医院,跟着医生一起上班和下班。早上她跟着医生查房,帮医生和患者跑腿拿东西,带领家长和孩子去到指定的位置。她也有机会观摩医生开展治疗,比如胃镜、喉镜、插管等。同时,她还帮医护人员整理材料。
2008年,赖可(化名)由于早产入院,出生后体重只有1200克左右,是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在医院接受治疗。
2008年赖可(化名)的出院小结。
赖可意外在医院看到了自己小时候治疗的资料照片。照片上,她由于出生后体重极低,显得非常瘦小,躺在保温箱里,身上插着管子,身边围绕着一些医疗器材。
她在医院还看到不少和自己小时候一样的早产儿得到救治。有一位妈妈是四十多岁的高龄产妇,婴儿是28周的早产儿,她跟着医护人员一起照顾他们。“宝宝和妈妈的情况都和我小时候一样,现在他们也接受了有效的医疗帮助,这让我很有感触。”她说。
赖可称,自己小时候作为患者常去医院,这次有机会站在医生的视角,感受很不一样。她看到医务工作很辛苦,很有价值,更坚定了自己学医的志向。“医生每天都非常忙,有许多新来的宝宝需要治疗,新的问题需要研究。”她说,“但我相信成为医生是很有意义的职业,因为我看到他们可以帮助生病的婴儿恢复健康。我自己曾经接受了帮助,未来也希望帮助别人。”
在全球,早产是五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2020年全球有1340万早产儿,占新生儿总数十分之一以上。2019年大约有90万名儿童死于早产并发症。许多幸存婴儿面临终身残疾,包括学习障碍以及视力和听力问题。
王来栓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每年收治的早产儿、超早产儿大约三四百例。十几年前,赖可是该院最小的早产儿,但现在早产儿出生数量增多、出生胎龄越来越小的挑战更显著,该院收治的最小早产儿有23周的婴儿。他说,造成早产儿的原因与疾病、辅助生殖、生育年龄以及其他社会因素有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