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南京大学文学院
值南京大学文学院建院110周年之际,南京大学文学院于2024年8月27日举办了“中国的中世与海外汉学的前沿——对话·翻译·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旨在传承东南文脉,促进国内外学者之间的思想碰撞与智慧交融。会议由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共有来自海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四十余位学者参加。会议从中国文学史上的“中世”研究讨论展开,探讨海外汉学的翻译与研究现状,讨论内容涉及中世文学、历史、哲学等各个方面,展现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视角。本次学术论坛会通过主题演讲、分论坛讨论等形式,让学者们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心得,推动了中外学者在各自相关专业领域的对话与交流。
图2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开幕式
27日上午“中国的中世与海外汉学的前沿——对话·翻译·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活水轩拉开帷幕。
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陈冬华首先致辞,他回顾了南京大学文学院在国际交流方面的悠久历史和丰硕成果,特别提到了程千帆先生等老一辈学者在推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所做的贡献。1988年,程千帆教授与孙望教授,共同编纂出版了《日本汉诗选评》,这一成果不仅丰富了学术界的视野,也彰显了南大文学院在汉学研究领域的国际视野。陈处长强调,南京大学文学院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学术精神,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合作与交流。
图3 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陈冬华开幕式致辞
随后,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晓教授发表致辞。他提到,中世纪时期的文化交流虽然不如今天频繁,但今天我们可以从更广阔的视角回望那个时代,探讨中国中世纪的文学、文化和历史。他期待与会学者能在深入研讨中碰撞出学术思想的火花,共同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
图4 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晓教授开幕式致辞
接着,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张伯伟教授致辞,他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介绍了海外汉学的学术发展历程,并阐述了知识更新与学术暮年的关系。他强调,在学术道路上,保持知识的鲜活与更新至关重要,否则劳动便可能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图5 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张伯伟教授开幕式致辞
最后,来自国际学术界的代表,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永田知之准教授致辞。永田知之准教授以“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为引子,强调了中国中世研究的独特性与挑战性。他指出,“中国的中世”是一个既非纯粹古代亦非近代的概念,是连接古代与近世的桥梁,并表达期待能与诸位专家学者共同推进中国中世研究的深入与发展。
图6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永田知之准教授开幕式致辞
主题演讲A
南京大学文学院徐兴无教授主持了上午的第一场主题演讲,主题演讲前,索嘉威(Aleksandr Storozhuk)教授向南大文学院赠新译版《聊斋志异》(Ляо Чжай чжи и)等书,毕罗(Pietro De Laurentis)教授向南大文学院赠《以书护法——〈集王圣教序〉研究》(Protecting the Dharma through Calligraphy in Tang China: A Study of the Ji Wang shengjiao xu)等书。在第一场主题演讲中索嘉威、稻畑耕一郎、程章灿三位教授分别就文学翻译、文学史分期及汉学创作融合展开讨论。
第一位主题演讲人是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索嘉威教授,他的演讲题目是《圣彼得堡大学翻译古代和中世纪文学作品的传统》,他介绍了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翻译古代和中世纪文学作品的传统,强调了俄罗斯汉学家们在这一领域的持续贡献,特别是瓦西里耶夫(Vasily Pavlovich Vasiliev)和阿列克谢耶夫(Vasiliy Mihaylovich Aleksyev)的翻译工作。他指出了圣彼得堡学派在翻译中始终遵循的原则:准确呈现原作,努力传达作者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并贴近俄罗斯古典艺术风格的传统。
图7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索嘉威教授主题演讲
第二位主题演讲人是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名誉教授稻畑耕一郎先生,他的演讲题目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中世”——绵延文脉中的“分期”是否有效?》,稻畑教授探讨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中世”概念,质疑了通过分期来理解中国文学的有效性。他指出中国文学史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连绵不断的发展,并认为文体虽然会经历盛衰变化,但都会在后世持续保有生命力。他还提到“中世”这一术语的模糊性和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差异,以及“唐宋变革论”等现代历史研究中的分期方法。
图8 日本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稻畑耕一郎先生主题演讲
第三位主题演讲人是南京大学文学院程章灿教授,他的演讲题目是《文明大冶炼真金 ——汉学研究与翻译与创作:以薛爱华与史耐德为例》。程教授从薛爱华与史耐德的忘年之交故事引入,探讨了汉学研究与翻译创作的融合。他引用了《庄子》和史耐德的想通的言论,强调文明相遇、互鉴与重生的过程,并分析了中诗英译与汉学研究的互文关系,展示了文明大冶炼中如何融炼出中西文化的真金。
图9 南京大学文学院程章灿教授主题演讲
主题演讲B
南京大学文学院童岭教授主持了上午第二场主题演讲,第二场演讲聚焦中国书法研究、日本文学集《怀风藻》及西方文艺复兴翻译。
第二场首位演讲人是来自意大利的毕罗教授,他的演讲题目是《不得其门而入——欧美关于中国书法研究的论论著概况》。毕罗教授通过梳理西方汉学基本工具书及书法研究文献,概述了欧美关于中国书法研究的论著概况,指出了西方学术界对中国书法文化和艺术地位的模糊认识。他综合介绍了西方对中国书法的基本态度和偏颇之处,强调了书法与书写文化在中古时期的紧密联系,以及现代书写工具变革对书法认知的影响。他以《行穰帖》是否足以彰显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典范风貌为例,指出要深入理解与研究书法艺术,首要之务在于对原始书法作品的详尽掌握及其所处人文背景的全面洞察。
图10 意大利毕罗(Pietro De Laurentis)教授主题演讲
第二位主题演讲人是来自日本京都大学人间环境学研究科的道坂昭广教授,他的演讲题目是《从典据利用探讨〈怀风藻〉的编纂意图》。道坂教授通过对《怀风藻》中引用的典据进行详细分析,揭示了该诗集的编纂者对于古代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认为,《怀风藻》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集,蕴含了编者对历史、政治和文化的深刻见解与态度,是反映当时文学观念和审美取向的重要文献。
图11 日本京都大学人间环境学研究科道坂昭广教授主题演讲
最后一位主题演讲人是南京大学文学院唐建清教授,他的演讲题目是《从中古到现代——我对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文化的翻译》。唐建清教授介绍了他关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文化的翻译工作,并分享了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强调了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他分析了西方“中世”(即中世纪)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文化变迁、对文艺复兴的反思以及莎士比亚研究的重要观点,探讨了文艺复兴是西方从中世纪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其文化复兴推动了现代性的形成,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的也有深远的影响。
图12 南京大学文学院唐建清教授主题演讲
随后,参会者前往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参观。这里不仅珍藏着大量珍稀的域外汉籍,更是中外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一本本域外古籍,让大家感受到了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
图13 与会学者参观域外所
下午,为了更加深入地探讨学术议题,促进跨领域交流,本次学术论坛将与会学者分为两个平行论坛——分论坛A、C与分论坛B、D,同时展开研讨。
分论坛A、C
27日下午,分论坛A、C在南京大学文学院221会议室举行。
北京大学中文系陆胤教授主持了分论坛A,南京大学文学院俞士玲教授对此论坛进行评议。
图14 211会议室分论坛现场
第一位发表人是浙江大学余欣教授,他的发表主题是《中古时代东亚世界的式占:〈卜筮书〉写本综考》。余欣教授研究了中古时代东亚世界的式占文化,以《卜筮书》写本为例进行了综合考察。他通过对《卜筮书》写本的详细分析,揭示了中古时代东亚地区在占卜文化方面的共同特征和差异。他认为,占卜文化不仅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当时社会思想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第二位发表人是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永田知之准教授,他的发表主题是《敦煌书仪来源小考——以“表状笺启书仪”与日本“古往来”为线索 》。永田准教授以“表状笺启书仪”和日本“古往来”为线索,考察敦煌书仪的来源和传播。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敦煌书仪与日本“古往来”之间的关联和相互影响。
第三位发表人是广岛大学外国语教育研究中心山本孝子准教授,她的发表主题是《略论〈新集杂別纸・知闻来往別纸〉所收录的书札之来源问题》,山本准教授对《新集杂别纸・知闻来往别纸》所收录的书札进行来源考证,分析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探讨了其来源和在中古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第四位发表人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冯婧博士,她的发表主题是《敦煌写本学与世界写本学》,她将敦煌写本学置于世界写本学的背景下进行研究,探讨其共性和特性,展示了敦煌写本学在世界写本学中的位置和独特价值,强调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南京市博物馆岳涌副馆长主持了分论坛C,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郑墡谟教授对此论坛进行评议。
图15 李晓红副教授(左)、刘云军副教授(中)、刘广丰副教授(右)
第一位发表人是大阪大学文学研究科林晓光教准授,他的发表主题是《篇目、编次变动背后的潜流——日本〈楚辞〉译注之一观察》,他通过考察日本《楚辞》译注中篇目和编次的变动,总结出日本现行《楚辞》译注本有着非全译注性和篇目与编次差异的特点,并且指出这些差异的背后其背后隐藏着《楚辞》生成接受史的复杂潜流,反映了学术传承与演变的深层次原因。
第二位发表人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李晓红副教授,她的发表主题是《张融〈海赋〉并音考论》,她对张融的《海赋》进行了音韵和文本考论,揭示了该作品在文学、音韵学方面的价值,以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三位发表人是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的刘云军副教授,他的发表主题是《略论“南宋精英地方化”观点的演进——兼论中文学界的回应》,他论述了“南宋精英地方化”观点的演进过程,并探讨了中文学界对这一观点的回应,揭示了南宋时期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复杂性。
第四位发表人是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广丰副教授,他的发表主题是《英文中国史学术著作翻译中的对话与创作》,他探讨了英文中国史学术著作翻译中的对话与创作,分析了翻译过程中如何保持原著精神并进行适当的创作性发挥,以促进学术交流的深入。
第五位发表人是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梁爽,她发表的主题是《〈帝王略论〉与初唐史论的成立——由金泽本〈帝王略论〉再论其成书时间及性质》。她的研究围绕《帝王略论》一书展开,讨论了该书的版本、流传及在日本和中国的接受史。通过金泽本《帝王略论》探讨了初唐史论的成立及其成书时间和性质,揭示了该文献在初唐政治和思想史研究中的重要性。指出了《帝王略论》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并对相关史事进行了校勘和考证。
图16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郑墡谟教授(左一)评议
评议人表示以上几位发表人的研究都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其报告各具特色、内容丰富、见解深刻,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和思考空间,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分论坛B、D
27日下午,分论坛B、D同时在南京大学文学院209会议室举行。
图17 209会议室分论坛现场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学锋教授主持了分论坛B,南京大学文学院卞东波教授对此论坛进行评议。
第一位发表人是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成田健太郎准教授,他的发表主题是《中古文本所经历的对话与无对话——以〈陶隐居与梁武帝论书启〉为例》。以《陶隐居与梁武帝论书启》为例,分析了中古时期文本在对话与无对话之间的动态变化,揭示了这种变化对文本理解和文化传播的影响。
图18 南京大学张学锋教授主持(左)、成田健太郎准教授发表(右)
第二位发表人是南京市考古研究院龚巨平院长(由王瑞雪代发表),她的发表主题是《南京西营村南朝佛寺遗址初步研究》。她介绍了目前考古院对南京西营村南朝佛寺遗址的研究进度和初步研究成果,介绍了西营村南朝佛寺遗址的发现,其佛寺布局、建筑规制、佛塔形制和舍利瘗埋方式具有极大 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对东亚地区 5-7 世纪佛教寺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位发表人是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尹磊副馆长,他的发表主题是《法国汉学的过去与现在——以伯希和、白乐日、戴何都、童丕、魏义天作品的汉译为中心》,他以伯希和、白乐日、戴何都、童丕、魏义天等法国汉学家的作品汉译为中心,探讨了法国汉学的过去与现在,分析了法国汉学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研究的贡献和影响。此外,尹磊馆长还介绍了他正在翻译的法文书籍。
第四位发表人是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孙羽津副教授,他的发表主题是《文明视域下的韩愈与韩学 ——同道中国:韩愈古文的思想世界〉的学术启示》。他从文明视域下重新审视韩愈及其学说,特别是通过《同道中国:韩愈古文的思想世界》一书的学术启示,探讨了韩愈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他以韩愈的文学和思想为核心,分析了韩愈对家族伦理、亲情伦理的重视,指出了韩愈文学作品中“内在责任”与“外在秩序”的统一,强调了他对忠君爱国的道德主义追求。
图19 孙羽津副教授发表现场
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索嘉威教授主持了分论坛D,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仇鹿鸣教授对此论坛进行评议。
第一位发表人是中西书局李碧妍副总编,她的发表主题是《从〈中国史研究入门〉到〈中国历史研究入门〉——论 21 世纪前后两部日本中国史入门手册的翻译出版》,她通过论述21世纪前后两部日本中国史入门手册的翻译出版,分析了这些手册在日本学术界的地位、影响以及对中国史研究入门教育的推动作用,同时探讨了这些手册在中国学术界的接受情况及其对中国史研究方法的启示。
第二位发表人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焦堃副教授,他的发表主题是《夏德关于匈奴、匈人同源说的论证》。焦堃副教授指出由于匈奴、匈人同源说在当今学界仍存在较大争议,而系统论证匈奴、匈人同源说的重要论著——德裔汉学家夏德的《关于伏尔加河匈人与匈奴》一文,却尚未有中译本,于是焦堃副教授最近完成了该文正文及注释的完整中文翻译,同时对夏德在该文中的基本论证思路亦有所总结和概括,该文系统论证匈奴、匈人同源说为学界更好地理解夏德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思索提供帮助。
第三位发表人是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张达志教授,他的发表主题是《麦大维唐史研究中的史料运用》,张达志教授介绍了自己编译了剑桥大学著名汉学家麦大维书籍,展示了其深邃的唐史研究视角和文献运用。他分享了自己对于麦大维先生研究的思考,包括文史结合、深挖书籍中隐匿的线索和细节等方面。此外张达志教授还将自己编译的麦大维专业论文集,赠送给南大文学院。
图20 张达志教授赠书南大文学院
第四位发表人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杨焄教授,他的发表主题是《睡美人故事早期汉语译介史钩沉》,杨焄教授追溯了睡美人故事在汉语中的早期译介历史,分析了这一文学题材在不同文化间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以及其在汉语文化中的演变和特色。
第五位发表人是南京大学文学院童岭教授,他的发表主题是《单于的称号与西伯利亚“李陵宫殿”说——以拉铁摩尔、卜弼德、吉谢列夫、内田吟风等为例》,分析了多个学者在此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及他们之间的学术争议点,并对中国与游牧民族关系、北亚民族史及古代史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
评议人梳理了分论坛的研究背景和讨论重点,并就中国学术研究与工具书编撰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指出中国人研究本国史实际上承担了更多的教育的使命,因此高水平工具书的编撰,尤其是索引的编撰,需要被重视。
图21 仇鹿鸣教授评议
闭幕式
图22 南京大学文学院童岭教授主持闭幕式
27日晚会议闭幕式在南京大学活水轩举行,由南京大学童岭教授主持,日本大阪大学文学研究科准教授林晓光、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仇鹿鸣、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准教授成田健太郎分别致辞。他们肯定了此次会议在推动中国中世研究与海外汉学交流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并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学术活动促进中外学者的交流与合作。
图23 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准教授成田健太郎先生闭幕式致辞
在本次会议上,同时也举行了“中国中古学术思想书系·第二辑”《中国史上的民族移动期: 十六国北魏时代的政治与社会》(田村实造著、焦堃译),“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南方的将军:孙权传》(张磊夫Rafe de Crespigny著、徐缅译)的首发与赠书仪式。
——————————
图片:梁爽、郭蒙蒙(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