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 资料图
近日,不少老师和家长发现,一种名为“小马宝莉”的卡牌正在中小学生群体中流行。只要走进学校旁边的文具店,就可以买到卡牌盲盒。孩子们一旦拆出心仪的卡,往往会激动得手舞足蹈;一旦拆出所谓的“废卡”,则一脸失望随手丢弃。
据央视《财经调查》报道,类似“小马宝莉”的卡牌盲盒,在未成年人群中无序销售,孩子们动辄几十元甚至数千元购买这类盲盒,让家长们很苦恼。也有网友认为,“每一代少年儿童都追逐过类似的东西”,对此不必过度紧张。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今天的卡牌盲盒与当年的火柴盒、糖纸、烟标,远不是一个概念和量级。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作为卡游的核心产品——集换式卡牌,销售收入高达16.75亿元,占卡游公司总收入的85.8%,这一数据从侧面证明,如今的卡牌盲盒已成为游戏、玩具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从媒体报道来看,有小朋友“爱上了抽卡,平均三天抽一次卡,每次会花费500元到600元”,有小朋友“5天花了5万多元”,至于卡牌的价格,“最便宜的为60元,最贵的达4000元”。中小学生没有经济收入,也未必对金钱有明确的概念,一旦入坑很容易花钱如流水。可以说,现在的小朋友为收集卡牌付出的代价,和从前的“小打小闹”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如今卡牌的玩法更“刺激”也更危险。据《财经调查》报道,现在小朋友们最流行的卡牌玩法,就是短视频平台的拆卡直播间。他们在其中以小博大,小小卡牌,俨然成了变相的“博彩”。在种种玩法的加持下,小朋友越玩越上瘾,有的玩家甚至在网络直播间里直接成箱地购买。
如果说,当年小朋友收集的小玩具、小玩意更大程度上属于自娱自乐,那么现在的卡牌玩法无疑更容易激发他们的“赌性”,使得他们陷入互相炫耀、攀比的恶性循环。尤其是考虑到未成年人的心智尚不成熟,自控能力还很有限,小小卡牌的破坏力不应被低估。
还要看到,这些卡牌背后的“水”很深。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遭遇的骗局,比如在镜头外搞小动作或是提前抽取卡包中的小卡来控制抽中卡的等级,从而操控下单人的心理。另外,有学生做起了卡牌转卖“生意”,还有人建群聊“互通有无”。一旦陷入骗局或相关经济纠纷,对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显然不是一件小事。
事实上,对于卡牌盲盒的监管一直有法可依。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中的相关规定,未成年人是不可以独自购买卡牌盲盒的,但作为“小马宝莉”卡牌盲盒的出品方,在实际经营和管理中恐怕并没有遵守相关规定。
同时,尽管直播平台也曾发布声明,要求主播规范直播行为,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所谓的规范仅流于表面,摆上“未成年人禁止下单”的牌子后,主播售卖商品时并不会对下单人的身份进行核查,而奖励玩法也在不断加码。在直播间拆卡热潮中,不少未成年人甚至做起了“拆卡主播”。
因此,对未成年人“集卡成瘾”现象理应引起重视:必须及时进行引导和监督,不能让小小卡牌的风潮失去控制,不能让孩子们单纯的快乐变了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