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30日)上午,复旦大学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在光华楼前大草坪举行。1.6万余名同学即将开启复旦新生活,其中包含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
复旦大学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在光华楼前大草坪举行。澎湃新闻记者 鞠文韬 摄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现场获悉,新学年,复旦大学将为全校学生提供116门AI-BEST序列课程,覆盖所有一级学科。本学期学校将开出61门AI课程,加上平行班有102门次。
“AI-BEST”,是学校整体设计、合力打造的面向所有专业和学科背景的课程体系,寓意做最好的AI课程。本学期,AI课程的难度等级划分为1-8级,供全校本研各阶段同学选修。首批AI大课,包括《走近人工智能》等面向全校学生、AI零基础能听懂跟上的B类通识基础课程;也包括《大模型理论与方法》等聚焦人工智能本学科、系统呈现AI相关学科核心技术的E类专业类课程;还有《AI赋能的语言分析和语言习得》《AI基础设施实践》等立足文社理工医、交叉学科生长出来的AI+X的S类进阶课程;更有专注面向AI的各个垂直领域的应用场景的《AI考古》《AI在医学影像的多场景应用》的T类课程。据复旦大学方面透露,8月27日,选课第一天,便有近4000名复旦学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AI课程。
AI伏羲大模型背后的创新团队也亮相开学典礼现场。作为“伏羲”背后创新团队的一员,复旦大学浩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院长、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漆远和同学们分享感受。
漆远表示,要敢于挑战不可能。他谈及,自己博士毕业时,人类基因刚排序出来,他想用人工智能去解码基因调控的奥秘,不懂生物的他重新回到课堂学习生物学101的课程,后来开发出用AI分析高通量数据来理解基因调控的算法,发表第一篇《自然》子刊文章。要善于从行动中学习。人工智能不仅是理论,更是实践。复旦将科学理论与AI工程相结合,同学们可以通过具体项目学习人工智能,锻炼动手能力。最后,要善于归零再出发。三年前,漆远离开工业界,回到高校,在学术和产业创新的结合上从零出发,将AI用于气象预报,打造伏羲气象大模型,用于设计药物,打造女娲大模型。在舒适区止步,只会把优秀变成卓越的绊脚石。智能时代已来,他寄语同学们:做新时代的追梦人,不要偏离自己的梦想。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为新生代表赠送校徽、颁发“文化校历” 图源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为新生代表赠送校徽、颁发“文化校历”。2024级新生拿到的全新3.0版《文化校历》突出创新,新增“科学追光”栏目,侧重跨学科对话、前沿科学普及活动。其中,新增“AI@复旦”栏目,囊括本学期开设的61门AI大课,让同学们从进入复旦校门起就成为“人工智能+”变革创新的拥抱者。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今年,复旦大学除保留传统的五大书院外,还设立相辉学堂,建立起面向基础前沿、新兴交叉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造就敢闯会创的“干细胞式”青年英才。
本科生新生代表、相辉学堂2024级本科生肖子尧在典礼上发表讲话时表示,他对理科有着天然而深厚的热爱,设计过智能识别红绿灯的盲杖、自行车骑行服上的点阵显示屏……“我一直特别希望大学能够在数学、计算机的交叉学科学习深造,可以说‘梦中情校’复旦、相辉学堂给了我的热爱一个实现平台、一份载体支撑。”据其讲述,开学第二天,相辉学堂即召开长达4小时的导师见面会,数十位相关院系的教授大咖详细介绍各专业特色和发展方向。
研究生新生代表、药学院2024级直博生李嘉宁在发言中讲道,他希望成为给病人提供治愈良方的药学家。本科阶段,他参与面向本科生的“莙政学者”计划,《构建比率响应拉曼探针动态监测肿瘤内巨噬细胞表型转换》成为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础研究项目。“学校在AI4S上提前谋划、率先推进,给我们最丰富最前沿的知识、最顶尖的学科交叉平台,我要拥抱科研范式变革,做有挑战、能‘破圈’的研究。” 李嘉宁说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