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上海市八医院附近换乘公交上下班的程小姐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换乘通道”通畅了许多,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时间,不用再在电瓶车和共享单车之间“蛇行”了,“虽然就几百米距离,但是感觉走起来快了许多,主要是两边停车规范了之后,人行道也宽敞了。”
市八医院周边(漕宝路、沪闵路路段)交汇2条地铁线路、6条公交线路,叠加徐汇日月光商圈等人流密集场所,长期存在电瓶车、自行车、共享单车无处停放,侵占人行道现象,导致人行道路拥堵、环境杂乱。高峰时期,人行道经常仅余一人身位,摩擦时有发生。为贯彻落实《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关于深入开展2024年度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及周边市容环境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漕河泾街道会同市八医院、交警支队、派出所、共享单车公司等多方主体共商共治,探索出一条适合周边非机动车停放管理的新路径。经过几个月的整治攻坚及巩固提升,该区域周边非机动车停放秩序显著提升,城区界面整体有序。
排摸底数:全面调研,科学划分
在持续多日的全时段蹲点调研中,漕河泾街道对市八医院周边460米区域进行详细排摸,将其合理划分为11个区域,每个区域由专人负责。调研内容包括分时段统计区域内电瓶车、自行车、共享单车等非机动车的数量,总结非机动车停放数量规律及人流出行规律。
漕河泾街道城运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借助街道城运中心大数据优势,调研团队调取了关键路段多个点位的监控视频,排查全天候非机动车停放情况,全面了解非机动车停放时间规律,精准掌握早高峰(7:30—9:00)停放拥挤路段。据统计,早高峰期间,市八医院周边停放有电瓶车近七百辆,自行车及共享单车则有近四百辆,以上班换乘和看病群体为主。
调研过程中,团队向现场执勤的工作人员请教,熟悉过往的治理经验教训;向市八医院的安保人员询问,掌握医院急诊楼施工造成的车棚占用等特殊情况;多次与来往市民沟通,倾听市民想法建议,了解其希望停放的位置与摆放管理的建议,为后续的治理工作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持和科学的依据。
深入挖潜:多方合作,动态管理
通过与市八医院、派出所、交警支队等多方构建的定期会商和联动机制,漕河泾街道在整治过程中不断沟通,通报当前问题难点并明确下一步工作方向。市八医院后勤保障部则加强了内部职工和施工队伍非机动车的停放管理,通过设计专属号牌、安排专用停放区域等方式,减少占用社会车辆的停放空间,并拆除两个废旧弃用的保安亭,进一步增加停放空间。医院后勤保障部还协助管理医院各出入口的非机动车停放,确保停放秩序。
目前,在早高峰期间,交警支队会协调共享单车清运车临时停靠路边开展清运工作,并做好沿路机动车交通指挥。同时,结合共享单车在早高峰时段地铁进站口附近集中停放的特点,漕河泾街道设置了共享单车和电瓶车共用的动态管理区域,通过及时联系第三方公司清运共享单车,为后续电瓶车停放腾移足够的空间,“螺蛳壳里做道场”让有限的空间扩展出更大活力。
引导规范:宣传告知,长效治理
根据前期调研和多方会商方案,目前,漕河泾街道以地铁口、医院正侧门为划分结点,依托地铁口附近通勤人员和医院附近病人出行方式特点,为电瓶车、自行车、共享单车等不同种类非机动车分别设置合理停放区域。根据区域空间,安排车辆单排或双排停放,同时将僵尸车辆统一放置在不常用区域,实现“专车专位”、分类停放,让城市界面更加整齐。
与此同时,漕河泾街道在各主要区域张贴了醒目的便民告知牌,并在高峰时段安排现场管理人员引导市民规范停车。现场管理人员遵循“引导为主、协助归位为辅”的原则,积极引导市民按照规划好的停车区域分类停放车辆,逐步形成秩序井然的“全民参与”共治模式。
据悉,漕河泾街道将总结现阶段非机动车停放管理成功经验,并会同相关单位,持续做好后续的非机动车停放治理动态管理方案,实现从解决“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进一步提升城区治理能级,确保城区面貌不断改善。
记者:姚丽敏、陆海捷、肖乐鑫、王佩泽(实习生)
原标题:《460米共商共治,这里“专车专位”破题“寸步难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