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纪实文学作家、作家洪雷的新作《海上丝绸之路:从青岛到红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继《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之后,作者又一关注“丝路”主题的作品。
1877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书中首次把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开辟的连接中国、中亚和印度的古老商路,称为“丝绸之路”。这一称谓,不仅表明这条商路上运送的主要货物是丝绸,还让人联想到绸带般在高山、峡谷、大漠、绿洲间蜿蜒律动的神奇曲线。1968年,日本学者三杉隆敏根据中国陶瓷的海上运输和贸易分布,首次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
历史中,丝绸之路由东向西,以中国为起点的,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合作,也从这条路上徐徐展开。大多数国人虽然对于“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并不陌生,但对它的了解往往是概念性的、碎片化的,缺少脉络和细节。
作为擅长历史类纪实文学创作的作者,高洪雷意识到以中国人的视角书写“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有着重要意义。
2020年,作者编写出版了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一书,该书以沿途15座城市为结点,细数了陆上丝绸之路在城市兴衰、贸易沟通、思想沟通、文明交往和文化融合等方面的历史作用。
之后高洪雷就马不停蹄地开始构思、策划这本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纪实文学。历经三年多的时间,高洪雷进行了大量的史料收集考证、实地采风、人物访谈等工作,最终选择以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琅邪(今青岛)为开篇,通过15个港口、海峡或海域,力图还原那条危险与鲜花并存、掠夺与贡献俱在、野蛮与文明共生的海上丝绸之路,并串联起一系列人物故事。
高洪雷
在开篇《琅琊》中,高洪雷回顾了青岛的历史变迁,写道:“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就在琅邪台湾建立了中国五大古港之一的琅邪港,从而拉开了青岛成为东方海上丝路枢纽的序幕。它作为东方大港的第二次辉煌是北宋时期,当时朝廷在此设立了北方唯一的海关——板桥镇市舶司,使之成为中国与高丽贸易的唯一港口。它的第三次辉煌是与屈辱相伴的,清末,德国看中了此地最大的海湾——胶州湾,并将其变成了德国租借地,定名青岛。……借助青岛港带来的强劲的外向度,青岛市2022年GDP已经接近1.5万亿元,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北方现象。”
除了青岛之外,书中主要书写的重要路标还包括:扬州、太仓、宁波、泉州、广州、徐闻与合浦、巴士拉,占城(今越南南部地区)、柬埔寨、斯里兰卡、印度,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红海。
另外,因为世界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百分之七十一,书中涉及的国家超过50个,涉及的领域有季风、洋流、港口、船舶、航线、风土、贸易、外交等方面,这本书也可以看作是“另一半世界史”。
近些年,作者高洪雷一直致力于民族历史、西域历史的文学普及工作,其代表作《另一半中国史》开创性地提出了在以中原为核心的常规历史书写之外,还有站在多民族角度的“另一半中国历史”。他的《大写西域》《楼兰啊,楼兰》等作品,着眼于丝绸之路在西域的产生及繁盛,着眼于中国西部的地理历史之谜,用灵动的笔触为读者普及那略显神秘的历史。
最新出版的《海上丝绸之路:从青岛到红海》正是在此前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对丝绸之路历史的理解,放眼世界,着眼于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往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关注丝路沿途国家或地区的兴衰变化,带读者领略到从陆上丝路到海上丝路的文明余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