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中国国家话剧院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话剧院退休干部王霙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8月25日22时53分,在无锡病逝,享年66岁。告别仪式,将于8月29日早8点20分在无锡市殡仪馆举办。
作为知名特型演员,王霙以塑造青年时代的伟人毛泽东而驰名海内。凭借这一在银幕、荧屏上的光辉形象,他先后摘得第8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电影《毛泽东在1925》)、第2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电影《我的长征》)以及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观众喜爱的电视剧男演员奖(革命剧《红色摇篮》)。
王霙曾表示,“现在对于伟人的描写,很多都过于模式化、程式化,所以显得单一又单薄。有些甚至只能算是纪实,不能算是影视作品。我们在创作之前,特别是在创作伟人之前,应该认真做做功课。”
《开天辟地》(1991)定妆照
太像了!从油画《毛泽东去安源》里走出来一样
王霙(读音yīng)祖籍山东,1957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2岁时他被招入浙江省艺术学校学习芭蕾舞。一年后,凭借良好的嗓音条件,他又被越剧改革剧组(浙江越剧团前身)选中,成为一名越剧演员,专攻小生。然而天不遂人愿,成年后的他,个头一下子蹿到了一米七九,这虽说是美男子的身高标配,却难以在越剧舞台上找到搭戏的女演员。王霙一时陷入了无戏可演的窘境。
经人指点,王霙做出了演艺生涯的重大转变。他于1980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进修班,两年后被分配到中央实验话剧院改演话剧(2001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中央实验话剧院合并为中国国家话剧院)。上世纪80年代,除了舞台表演,他也在《陶行知》《三言两拍》《聊斋》等多部影视剧中出演过角色,但没有取得特别大的反响。
王霙最早与毛泽东形象结缘,也是得益于话剧舞台。1988年,上海话剧中心排演话剧《西行漫记》,是他第一次在舞台上出演毛主席。紧接着,198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筹拍建党70周年献礼片《开天辟地》。这是中国第一部以1921年建党为背景的影片,也是第一次在大银幕上展现青年毛泽东的形象。
《开天辟地》剧照
兹事体大,不可不察。平心而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批主旋律电影中,由古月饰演的毛泽东形象可谓深入人心。但其时古月已经年过半百,再由他来饰演片中二十多岁的毛泽东已然力不从心。上影厂当时在全国各大院团、制片厂进行地毯式的海选。据王霙事后回忆,前期筹备阶段,“青年毛泽东”的备选演员就达21位之多。几轮筛选后,导演组原本属意由北京人艺青年演员吴刚担纲。
开拍前剧组前往北京同一众演员签约时,副导演胡立德随手翻阅中央实验话剧院的演员档案,王霙的照片顿时让他眼前一亮。本着“谁最像,谁出演”的原则,几天后,王霙被请到上影厂试妆。“当时光造型就用了三个多小时。青年毛泽东的额角就比较宽,而我那时的额头就比较窄。常规办法是将额前的头发剃掉一些,但那样就不光滑,显着头皮泛青。于是我就咬着牙、忍着痛,让造型师用镊子,生生把额前的头发一根根拔掉。”
当身着长衫的王霙从化妆间走出来的那一刻,在场所有人都呆住了。李歇浦导演当时就说,“像,太像了!如果再拿把油纸伞,简直就是从油画《毛泽东去安源》里走出来一样。”《开天辟地》于1991年正式公映,并取得巨大反响。王霙事后曾不无感慨地表示,“这部电影也是我演艺事业的‘开天辟地’。”
《毛泽东在1925》(2001)剧照
如何塑造好青年毛泽东的艺术形象,没有之前的范例可循。除了认真研读剧本,王霙还找来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细细揣摩,并结合自己的感悟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他总结出毛泽东有三个特点:“烟不离手、辣不离口、书不离身”。
以抽烟的动作为例,“我原来是不会抽烟的,就是为了演好主席,我得找这个感觉,也采访了很多在主席身边工作过的同志。主席抽烟时,习惯把烟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有时候是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同人谈话的时候,他会把抽了半截儿的烟捻灭,放在兜里,之后点燃继续抽。这是因为主席平时非常节俭,他痛恨浪费。为此我还设计了个动作,在烟快燃尽时,还夹着抽有烧手之患,就用拇指和食指小心地捏着抽,这样才不会浪费太长的烟蒂。”王霙说。
《毛泽东与斯诺》剧照
向毛主席汇报,“这是给自己的压力,也是动力”
《开天辟地》正式开拍前,王霙向剧组请了5天假,到湖南追寻毛泽东曾经的足迹,湖南第一师范、橘子洲头、新民学会旧址、杨开慧的家乡板仓……他的最后一站,是毛泽东的家乡韶山冲。而这也成了之后,每当在电影或电视剧中以主角身份扮演毛泽东,王霙在进组前的惯例。在他看来,这不是自己迷信,而是对主席的敬仰和崇拜。“这种信仰是崇高的,我觉得我已经向毛主席汇报过了,就一定要演好。这是给自己的压力,也是动力。”
在韶山冲,王霙住进了招待所里毛泽东曾住过的房间,参观了毛泽东故居、毛家祠堂,采访了毛泽东的堂弟毛泽连。在象鼻山毛泽东父母的合葬墓前,他恭恭敬敬地给两位老人磕了三个头,这令一旁毛家的老街坊汤瑞仁泪流满面,“我记得老人家当时也跪下了,他用韶山话轻轻地说,‘阿公、阿婆啊,润之看你们来喽……’”
民众对毛主席自发的热爱,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王霙。他曾表示饰演毛泽东也让自己平添了几分正气,“网络时代,人人都会拿手机拍照片、拍视频,公众人物更应该谨言慎行。但我不管是在机场还是车站,看到不平之事,总是要站出来说一说,管一管。”
《秋收起义》(1993)剧照
《开天辟地》中的表演,让王霙迅速走红,各种片约纷至沓来,《秋收起义》《杨开慧》《毛泽东在1925》等等,不一而足。拍摄《秋收起义》时,王霙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他扮演的毛泽东此时蓬头垢面,骨瘦如柴,外加一条瘸腿,在绝大部分镜头中都需扶杖而行。这会不会有损领袖的形象呢?王霙开始也有些疑虑。
他在认真钻研了秋收起义前后那段历史后,豁然开朗:这就是历史,毛泽东就是从那段艰难的历史中一步步走过来的;只有忠实于历史,才能给观众一个真实的“毛泽东”。于是,他着力刻画毛泽东敢于坚持的意志、必胜的信念和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的精神,使影片中的“毛泽东”显现出震撼人心的魅力。在井冈山时期就跟随毛主席干革命的张震将军在看了影片后曾赞扬说:“演得好,演得像!当年我见到的毛泽东,就是这个样子。”
《秋收起义》剧照
同伟人神交日久,王霙也在《秋收起义》中力求更好地展示毛泽东普通人的一面。其中有场戏是毛泽东离开板仓参加秋收起义。以往出行前,都是由妻子为他洗脚。这回,毛泽东突然提出要为杨开慧洗脚。杨开慧起先不肯,毛泽东则一定坚持:“不,一定要洗!”此时,王霙的眼神传达出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有爱,有夫妻离别的依依不舍,有对未来的希望与担忧,也有诀别的悲凉……一切尽在不言中。
生活中,王霙的夫人贺亚琳是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高级化妆师,和丈夫一道供职于中国国家话剧院。两人相识于2001年电影《毛泽东在1925》拍摄期间,之后夫唱妇随,王霙在新世纪后但凡出演毛泽东,都由夫人担任化妆师。他曾不无动情地表示,“我所有获奖的片子,都是她给我化的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