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工程管理是信息收集、风险评估、健康干预的“三部曲”,是有效利用有限资源来达到最大健康效果的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实际上,大健康不是简单的医学概念,而是有着丰富的经济社会生态内涵,是一项以理念革新为先导、需求满足为目标、科技创新为动能、产业转型为支撑、主体协同为保障的复杂系统工程,这也是新质生产力在大健康领域的重要内容和关键载体,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
国力竞争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竞争上,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大健康工程高素质人才将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为国家发展和综合实力提升助力。在“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实施,“大健康”理念深刻影响健康价值取向和健康维护行为的背景下,高素质人才将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着眼产业未来,培养大健康工程领域的专业人才显得尤为关键。
大健康工程人才需求现状
1、产业需求旺盛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赋予了大健康新的时代发展特征。大健康涉及产业领域广泛,既包含健康制造业,也包含健康服务业,产业形态丰富、从业主体多样。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大健康工程的学科建设尚处于启蒙阶段,其从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涵盖了医疗医药、健康咨询、体育运动、养生保健、智慧养老、休闲娱乐、健康金融等诸多领域,覆盖了理论到实践的产学研用全过程,因此大健康领域需要的是新兴复合型人才,其培养体系亦属于复杂系统工程。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30年中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16万亿,故而人才需求缺口较大。
2、跨界人才稀缺
大健康工程人才的培养需要打破学科、行业和文化间的界限,实现跨界的教育和训练,具有一定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大健康工程专业人才十分稀缺。这种稀缺性不仅体现在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性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上的储备不足,也体现在不同行业领域人力资源配置的需求错位。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健康学科所需的跨学科融合、跨界培养、开放共享以及快速适应新技术的要求之间存在着显著差距。
3、人才需求多样
大健康工程人才需要来自各行各业,包括传统医疗医药行业人才、大健康产业从业人员、大健康工程教育的师资队伍等。目前,传统医疗医药行业,特别是医护人员中,能够与时俱进融合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提升临床服务质量与效率的人才较少。
大健康产业从业人员的培养尚未形成人才梯队,数字健康、智能制造、智慧养老等重点领域的技能型人才相对紧缺,要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有机关联,引导人才就业“脱虚向实”,在大健康实体服务、实用产品的开发上集聚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国内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中均开设了大健康相关专业,如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健康管理专业等,但师资队伍的建设仍相对滞后,许多高校教师缺乏大健康行业的职业经历和工作背景,也没有工程项目的主持和参与经验,在自身不具备系统工程思维和扎实理论基础的情况下,难以指导学生开展大健康产业实践。
大健康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学科起步较晚
国内大健康工程的学科建设刚刚起步,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健全。大健康工程涉及理工农医等多个学科门类,需要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交叉复合型人才,许多高校正在探索大健康专业的建设,比如2015年,贵州医科大学成立了大健康学院;2020年,浙江大学也宣布筹建大健康学院。考虑到大健康教育需持续持久发展,为了使人终生能接受健康教育,大健康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中进行,更要列入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走进社区、走进社会,推进健康知识的全民普及,实现“健康中国”的全民共建。
2、师资队伍缺乏
大健康工程教育的师资队伍也较为缺乏。师资力量的培育对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起到关键性影响,在数字化掀起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新医科、新工科、新文科等建设成为现代化改革进程中的重要实践。具有医工交叉、产教融合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有必要吸纳更多拥有大健康产业实践经验的人才加入师资队伍,进一步完善师资培养培训机制和职业发展路径,为大健康领域的科研人员和职业教师参与大健康工程项目建设提供机会,推动大健康工程教育质量的提升。
3、教材标准滞后
大健康工程学科的教育规范制定和教材编写也要尽快提上日程。目前,大健康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尚不清晰。大健康产业与医疗医药产业、金融业、旅游业、制造业、商贸业等深度融合,不同行业领域的人才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大健康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要注重跨学科团队的合作协同与创新能力培养,发挥不同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优势,形成综合性的大健康工程人才培养规范。在教材的编写中也要注意融入医学、管理学、社会学、信息科学等交叉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融会贯通的能力,解决大健康领域产业生态构建、管理模式创新、标准规范制定等复杂问题。
有无国际经验可借鉴
1、全球大健康产业布局加快
未来产业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将是世界各国科技竞争的重点方向,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均已布局大健康产业。欧盟目前已经制定了四个健康规划,在建立医疗、保健及支持人员储备方面定下了具体目标,并规划了专项资金用于向医疗决策者、卫生专业人员乃至公众进行健康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提升公民整体健康素养。美国的人才培养机构与生物医药等大健康相关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具有高度一致性,确保了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数据显示,卫生健康、生物医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等专业的学位授予数量增长排名前列,师资力量和科研力量明显呈现向大健康领域倾斜的趋势。
2、文化理念融合势在必行
除了学科建设、政策配套和资源倾斜,大健康工程人才培养中的文化沉浸也十分重要。例如,人文关怀在医学教育中占据着关键地位,西方医学家所提出的“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思想,正是从传统医疗救治向大健康延展的体现。而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思想与西医精准治疗、病理解剖的理念碰撞也为医学教育创新带来无限空间,将中华文化和传统医学的精髓融入大健康工程人才培养,通过中西医结合促进中西医人才交流和协同实践,不仅能够提升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水平,也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发展。
中国该如何培养大健康工程人才
1、因地制宜完善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上的相关经验可以为中国大健康工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但更关键的是要结合中国国情和地方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大健康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泛健康产业生态的完善提供有力保障,支持大健康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释放人才活力,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全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健康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大健康工程人才的培养是为了促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整体医疗质量和社会预防水平,“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2、需求导向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大健康工程人才的培养既要服务于大健康事业,又要服务于大健康产业。
首先,要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战略导向,持续推动大健康工程学科建设,鼓励科研工作者和产业实践者在大健康领域探索原创理论、开展典型实践、实施文化传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大健康专业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将大健康教育融入所有教育学段及课程教材,促进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
其次,推动大健康工程学科的分类分级管理,针对不同细分行业赛道培养掌握基础性、关键性共性技术的适配型大健康人才,推动不同领域的颠覆性创新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例如,游戏行业与医疗行业的人才联动推动了功能性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大健康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在此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健全“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只有理论人才与实践人才并重,才能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作者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大健康工程管理研究所执行所长、急诊创伤救治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导。本文的主要内容来自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市工程管理学会、“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联合策划的《大健康工程与医疗新质生产力》一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