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0余岁、7.8公里、15个遗产构成要素……这组数字属于北京中轴线。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钟鼓楼、景山、故宫、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天坛……北京中轴线上的这些地标,真实地存在于许多中国人的生活里,它们是触手可及的历史,是热辣滚烫的现在,更会陪伴着我们去往绚烂多彩的未来。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这样赞美北京的中轴线。
而这壮美秩序的背后是“中”“和”古代哲学思想。走在这条路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特有的天地人的价值观,看到中国人无穷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也可以看到鲜活生动的当地居民的生活。
(在景山上拍摄的北京故宫。图源:新华社)
一早从钟鼓楼出发,登景山,逛故宫,看天安门,再骑行到先农坛,晚上溜达到天坛看月亮……在社交媒体上,这样的city walk旅行攻略很多。不过,更受欢迎的是另外一种打卡:潜藏在胡同里的包子炒肝、咖啡奶茶,某家店的阳台上将北京城风景尽收眼底,宝藏书店的落地窗正对正阳门,故宫边上的一家旅拍店里有华美的汉服穿搭……
北京中轴线,A面是厚重恢弘,B面是人间烟火。
这里有老北京人悠闲自在的胡同生活,养花遛鸟,摇着蒲扇侃大山,也有五湖四海的人们带着各自的向往前来打卡,体验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生活。
明代的街区、清代的建筑、民国的店铺、当代人的生活……在这里,870余年的历史交相辉映,美美与共,它是可以观赏的,也是用来实实在在过日子的。
北京中轴线申遗之路走了12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一条保护遗产与提高沿线居民生活质量并举之路。
例如北京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万宁桥,承担交通重任长达7个世纪,时下的巨量车流让“老家伙”不堪重负,也对周围居民造成安全隐患。经过缜密的探查和设计,相关部门对古桥进行限载、限重、限速、限行保护,同时清除了遮挡桥体的绿植,拆除了河堤上镇水兽周围的架子以及自来水管道和通信光缆管道,露出地面的配电箱等市政设施埋入地下,补齐河堤……现在的万宁桥面貌清晰,风光绰约,成为新的赏游佳地。
(万宁桥。图源:新华社)
龚先生工作的地点正在中轴线的北延长线上。一上班,站在窗口便可毫无遮拦地看到钟楼、鼓楼,感受这座古老都市暮鼓晨钟的宁静,而办公楼下则是车水马龙的一派繁华。这一刻,感觉历史鲜活、过往可亲、现实美好。
北京中轴线不仅讲述着一个古老中国的历史故事,记录着这里的人们日新月异的变化,它还有很多“科幻事迹”——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知识图谱、新文创等新技术,任何地方的人不仅可以了解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与发展,还可以随时监测保护状态,参与到中轴线保护中来。如今,在线上有1.7万的“数字打更人”志愿参与中轴线遗产巡查,遗产保护已不是少数人的工作,而是公众可以共同参与的事业。
古老的、现代的;庄严的、市井的;老建筑、新科技;是景观、是居所……丰富、立体、多元的北京中轴线,为世界文化遗产带来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带来其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哲学思想,也带来对老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
(跑步的人们经过鼓楼。图源:新华社)
摊开地图,这条中轴线向北延伸,鸟巢、水立方、冰丝带见证着中国一次次用体育讲述发展与崛起的故事;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版本博物馆巍然屹立,延续着民族文脉……这条中轴线向南延伸,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联通世界,自信开放……
和往常一样,这个清晨,鼓楼下的炒肝店,几张桌子的店面迎来了好几个国家的游客,也有胡同居民来打碗豆汁去去暑热,生活日新月异地继续着。北京中轴线如同一部讲不完的巨著,吸引着无数人从天南海北而来,用不同语言去解读,可能是“壮哉美哉”,也可能是“city不city”,北京中轴线都包容、接纳,并将其纳入历史岁月的一部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